福島核電站爆表有段日子了,看到觸目驚心的數字,我第一個想到的竟是以后再不用日本的東西,也不去日本旅行了(本來打算再去北海道踏雪),里面回家翻了翻最近買回來的日本的東西的效期,離爆表的日子還挺遠的。竟一時發(fā)愁起來用什么來替代已經適應的日系化妝品。于是又看了諸多關于爆表事件的文章,再多的內容也不想復述了,6年的時間將事態(tài)愈演愈烈,其結果不僅僅是福島當地的衰退,數萬人無家可歸。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1979年的電影腦洞大開:美國的核電站泄漏,反應芯堆便會穿透地心直達中國而爆炸,雖然只是當年的一個梗,但說明了一個道理,核電站事故,并不是某一處,某一國的事故,可能牽扯到我們每一個人。日本福島的事件,不是不用日貨,不去日本就不會受到影響的,大洋彼岸已然探測到放射性物質。
就像30年前,切爾諾貝利事故,如果當年不是采取了不計成本,不顧個人后果的救援行動,而是今天東電一樣不斷道歉,整個東歐,甚至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是行尸走肉?還是釜山行?我們還會看到今時的風景嗎?
甚至,都已經像我們描述的異型星球吧。還好,這一切都沒有發(fā)生。
去年特地去了切爾諾貝利,即使30年過去,當時那一聲巨響時尚未為人,我走進那里,依然會恐懼、敬畏,因為危險只是被控制而未解除,方圓依舊荒野無生,關卡重重。甚至在基輔,大家都還在飲用桶裝水(猜測是和飲水有關,自來水中沒有核輻射但是似乎無法飲用)。
核事故所導致的危害,并不能像火災水災這類一過性災害,發(fā)生之后便可開始復原,而核所需要的時間周期,也許是我們一代人都無法等待的,如果加上輻射所導致的基因突變,再遺傳給下一代,也許就成了生生世世的烙印。
然而作為個人,除了盡量去避免接觸可能的風險,似乎做什么都顯得無力,但卻要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責任的國家之上,何等無奈。
所以,似乎也沒什么好說的,希望事件盡早解決,提醒身邊的人都遠離這個危險潛伏的地方,只有大家都遠離,我們才真的離危險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