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kantli.com/theme/5
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團隊內的實務討論稿,放出來以便有更多的交流與討論。其中多是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體會,必然存在許多錯誤或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一、評估的內容
我們需要對倉庫現場進行整體的評估,正如我們需要對自身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評估一樣。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評估,才能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克服焦慮和不安,找到問題所在,明確目標,持續改善。
在討論數據分析時,我們曾提到,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接觸和處理數據,而是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分析什么東西,需要達成怎樣的目標。因此必須把分析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層層分解,不斷地細化、具體化。
進行現場評估,我們當然也要從現場的定義開始,從理解我們到底需要評估什么內容開始。
大體來說,現場評估的內容有幾個模塊:
1.一個是管理性評估,主要判斷現場的標準、流程是否完善,各種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我們在各種各樣的書中可以看到“倉庫管理10問”、“貨架使用5W1H”之類的表述,基本都屬于管理性評估。
一個是執行性評估,側重于評估現場的操作條件和操作結果。我們之前所討論的數據分析、常見的KPI考核方式等,一般屬于執行性評估。
一個是責任性評估,目的是判斷各個崗位的操作人員是否能夠勝任,對于現場主要做了什么貢獻等。我們所做的績效考核制度,就是對不同崗位的人員進行基本的責任性評估。
現場管理是綜合性、整體性的,我們分出這三個模塊,只是為了方便討論,并不是說它們可以完全區分開來,或者說沒有內容上的重疊。
二、管理性評估
管理性評估涵蓋的內容也很廣泛,現場以外的人或許可以提出10問、20問來做一個基本的方向指導,對于我們真正開始評估,恐怕是完全不夠的。
我們進行管理性評估前,要對于現場管理問題進行分解,而分解所基于的框架,主要就是我們在討論現場常態化中所提出來的。事實上,評估一個現場在管理上是否完善,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評估它是否在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常態化管理。
那么,主要也是四個方面的內容:
- 一個是標準是否具體化并真正執行;
- 一個是流程是否完善并穩定運行;
- 一個是現場資源配備是否已經穩定;
- 一個是現場管理相關的輔助和發展性機制是否得到確立并相對來說運行穩定;
不論是哪一個方面,都可以提出許多具體問題,我們提出這些問題其實也就是提出標準,或者說提出目標。而當我們嘗試著進行回答,哪些做到了,哪些沒做到,接下來要如何做到,就是我們進行評估的過程。
1. 標準
- 現場是否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標準?
- 入庫操作有哪些具體的標準?貨物裝卸、碼放/工具使用/單證處理分別有什么標準?
- 貨物存儲是否有明確的標準?庫位使用、效期管理、定期維護需要遵循什么原則?
- 出庫操作都有哪些標準?訂單處理、揀貨、打包、暫存各有什么標準?
-庫區環境的維護都有哪些標準? - 安全管理是否有相應的標準?工具設備維護?耗材管理?
- 操作人員是否充分理解相關的操作標準?
- 現有人員對各自崗位涉及的操作標準是否理解?
- 新進人員是否能在實際操作前認識并理解相關標準?
- 這些標準是否得到了真正執行?
- 以上所提標準是否得到真正執行?
- 不能執行的具體原因分別是什么?是標準本身的問題、理解問題、態度問題還是特定條件限制?
2. 流程
- 現場所有常規事務是否都有既定的操作流程?
- 入庫操作/貨物存儲/出庫操作是否有標準流程?
- 臨時訂單操作是否有標準流程?
- 都有哪些異常,每種異常的處理是否都有標準流程?
- 人員管理/工具設備、耗材管理是否有標準流程?
- 庫區安全、環境維護是否有標準流程?
- 系統信息維護、單證管理是否有標準流程?
- 現場管理者每天需要做什么決策?哪些決策是常規性的,需要制定標準流程并授權出去?
- 現場操作人員是否充分理解相關的操作流程?
- 現有人員對各自崗位涉及的操作流程是否理解?
- 新進人員是否能在實際操作前認識并理解相關流程?
- 現場的標準操作流程是否得到準確執行?
- 以上所提流程是否得到真正執行?
- 不能執行的具體原因分別是什么?是流程本身的問題、理解問題、態度問題還是特定條件限制?
3. 資源
- 現場所需資源是否可以穩定供給?
- 現場基礎設施是否正常運轉?
- 工具設備數量是否適當、功能是否正常?
- 耗材供應是否充足穩定?
- 團隊結構、崗位設置是否穩定?人員是否穩定?
- 資源補充或者臨時調用是否有穩定高效的機制?
- 各崗位是否可以得到工作所需的資源支持?
- 每位操作人員是否可以得到合適的工具進行操作?
- 是否可以在標準、流程、系統操作方面得到培訓?
- 是否可以得到技能方面的指導,是否可以在碰到困難時得到外界的支持?
- 資源支持不足的原因是總量短缺還是分配不合理?
4. 環境(現場管理)
- 物理環境
- 庫區中的定位、標準、責任、反饋是否有效執行?
- 如果存在問題,是定位問題、標準問題、責任問題還是反饋問題?
- 不同庫區是否滿足貨物存儲的基本環境要求?
- 是否滿足團隊工作的基本環境要求?
- 人文環境
- 現場中的每個人是否都能得到和諧的團隊關系?
- 每個人的工作價值是否得到比較準確的評估與反饋?
- 不同崗位的工作量是否保持相對平衡?
- 每個人是否可以得到各自所希望的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我們以上列出的粗略問題,只能作為一種框架,一個例子,每個現場有自己的特點,其評估的內容自然也不會完全一樣。通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對一個現場在管理上的表現做一個基本評價,不過這只是一個方面。
事實上我們也比較少對現場做管理性的評估,更多的,還是執行性的評估。
三、執行性評估
執行性評估通常不會涉及現場太過尖銳的矛盾,一般也可以滿足對上級或客戶進行交代的需要,更何況還有許多花花綠綠的圖表可以做,當然是更受歡迎的。
而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比較側重于具體情況或操作細節,不容易看到更深刻、更根本的問題。
因此,在經常性地對現場進行執行性評估的同時,我們也鼓勵現場定期做一些管理性評估,雖然暴露出的問題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問題的解決,但不去暴露問題,就不會有改善或解決的希望。
執行性評估一般有兩個部分:
- 一個是對現場的資源利用情況,或者說操作條件進行評估;
- 另一個是對現場的操作結果進行評估;
執行性評估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對現場的數據進行整體的描述分析,其基本思路與方法我們在討論數據分析時已經說過。
就操作條件而言,我們主要分析的是現場的空間利用、工具使用、車輛配載等情況;就操作結果而言,則在出入庫操作、庫區維護、庫內管理等各個流程的具體執行情況。
把我們的分析對象進行層層分解,最后得到可以用具體數據進行表達的具體問題,而從這些具體數據得出的指標,就是評估的基本結果,把這些結果進行結構性的、時序性的、類別性的、基準性的對比,就可以理解它們在現實意義中的好壞。
在進行執行性評估的時候,難免要設計各種各樣的指標用于表達結果。設計指標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理解問題的過程,我們有時可能會對一些指標的設計產生疑惑,實際上也就是對問題的理解有疑惑。
指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數量型指標,一類是比率型指標。
數量型指標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是統計口徑,采用不同口徑可能表達的實際意思并不一樣,出入庫操作量、庫存量等都是數量型指標,不同口徑所代表的不同意思也是容易理解的。
而比率型指標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統計口徑,一個是基數,也就是分母,一個是特征數,也就是分子。除了不同統計口徑代表不同的意思,我們還要注意到基數與特征數的具體關系,避免把兩個邏輯上并不相關,或者關系并不密切的數量放在一起,造出一些荒謬的,或者似是而非的指標,我們之前對庫存差異的討論就是一個例子。
事實上,選擇數量型指標還是比率型指標也有不同的意思。
以揀貨差異為例:一種是數量型指標,一定期間內每個人錯誤多少;一種是比率型指標,一定期間內,按其操作總量,錯誤的比率是多少。
如果不考慮比率,那么就可能導致多做多錯,不如不做的情況,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只考慮數量指標的一個前提假設就是每個人的操作量是差不多的,這個假設在現實中通常并不成立。
當然,我們這邊所說的,都是單項指標,把不同的單項指標分配權重,整合之后就是一個綜合性指標。
綜合性指標一般用于代表某種整體性的結果,其具體的意思就不如單項指標那么好理解了,不過也不需要太多理解,它只是作為一種各方約定的計算方式,值得關注的是它的組成結構和數據權重是否合理。
三、責任性評估
責任性評估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其一是崗位滿足程度,崗位人員是否能完成崗位設計中的各項任務,達成相關指標;
其二是貢獻程度,崗位人員是否對于這個崗位的工作有所整理、有所加深,或者在團隊中扮演著崗位以外的積極角色等;
其三是成長程度,崗位人員在一定期間內的表現取得了多少進步,在預計期間內是否能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或者做出各種貢獻。
事實上,大多數的績效考核制度都是按這三個方面來評價崗位人員的工作的,只是各部分權重有所不同。
在評估技術方面,除了剛才所討論的數量和比率型指標,我們可能還會用到的
一個是邏輯性指標,也就是“是”或者“否”,數學上表示為“1”或者“0”。我們做管理性評估時,大部分問題的結果都是一個邏輯性指標;
其次是分類性指標,比如我們判斷標準執行的問題,有可能是標準本身的問題(制定)、理解的問題(傳播)、態度的問題(執行)、操作條件的問題(條件),不同類別的原因,需要不同的應對方式,這就是分類型指標;
再次則是分級型指標,例如我們對現場環境的不同方面進行評估,按1-5分的方式,1代表很差,5代表很好,這樣得出的結果就是分級型指標。
在進行現場評估時,各種各樣的技術方式都可能用到,也可能在最后按照某種方式,以不同權重,把各種指標進行整合,得出一個綜合性指標,也就是整體結論,以供外部人員的參考。
而對于現場自身,可能整體結論的重要性還不如一個個單項指標,畢竟,它們切實地指向現場所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無需修飾,也不容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