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拖延的問題。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早上起得很早,本來要用半個小時讀書的,但是卻遲遲沒有翻開書本。干嘛了?刷朋友圈,刷微博,逛淘寶……等再一看時間,該上班了。于是匆忙洗漱、吃早飯,然后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奔向單位。遇到路上堵車,常常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就這樣,一個早上過去了。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翻開書本那樣一個輕松的動作,在我們看來卻是那么難。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和行動,愿意做任何事情。人類發展到今天,看似已經很強大了;但是我們原始的基因遺傳和思維方式依然存在。在人類的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或強迫自己去承受痛苦的任務;原因很簡單,人們靠應激反應就足夠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看到這個原因你會不會恍然大悟?原來拖延并不是我們自身有問題,勤奮努力這些概念在基因層面其實是反人性的。
但是為什么還要勤奮?原因你懂的:在現代社會,我們早就遠離了刀耕火種;生存本身也不僅僅限于物質層面的富足;為了獲取更好生活品質,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我們不得不努力;所以我們需要和拖延癥展開一場殊死搏斗。
下面是我的一些克服拖延癥的小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制定計劃
制定好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然后就去實行。每天進步一點點,你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棒,你也會越來越喜歡自己,從而樹立自信。比如,計劃一周看完一本書。我是這樣做的:利用時間管理的軟件,比如“番茄鐘”做我們的私人小秘書,它可以讓我們在一個番茄鐘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一個番茄鐘一般是25分鐘)一般我會在兩個番茄鐘之后休息10分鐘。當然在讀書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忍不住地抵觸,會想拖延,但是你可以換個角度告訴大腦,其實學習很有意思,等我讀完那本書,就能怎樣怎樣,說不定大腦會配合你呢。當然其中也不乏失敗,在一個月的計劃當中,出現三兩天的意外是正常的。比如一個月當中,我們可以有幾天睡睡懶覺,畢竟人不是機器,一下子按照程序工作,肯定是吃不消的。
堅定信念
什么?你怕堅持不了?那就去參加一個社群吧。現在有很多自媒體在做一些有關堅持和促進方面的社群。比如彭小六的"夢想早讀會",每天六點半和小伙伴們一起讀書,通過在群里打卡激勵自己早起。通過小六的領讀,更深刻地理解一本書,并把知識應用起來,大家互相交流,互相監督。打卡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它可以讓你養成六點半打開書,去閱讀的習慣。一群人一起去學習,總比一個人孤軍奮戰顯得有力量吧。
如果你制訂了跑步的計劃,你可以把身邊喜歡跑步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大家選擇一個地點,規定時間,一起去跑。我們還可以通過微信群和全國各地喜愛跑步的小伙伴一起跑步,通過打卡、分享圖片和感受的方式來互相監督,進而交流收獲,獲得成功。
關閉手機,遠離網絡
我是個頑固的守舊派。一是我從來不讀電子書;過度接觸手機會讓我頭昏腦漲,有時甚至想要抓狂。二是不用電腦寫作;這主要是因為我又嚴重的頸椎病,不能長時間在電腦前打字。
其實傳統的讀紙質書、在本子上寫作的方式在培養專注力上是很好的。當你手捧著一本飄著墨香的書在讀的時候,可以關閉手機;這樣就可以避免收到手機信息的干擾,并斷絕自己想要刷手機的企圖。
我現在用手機寫作,但當我打開印象筆記開始碼字的時候,一般會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
既然我們擁有一個容易投降的大腦,那么我們就要對它加以限制,就像以前人們讓驢子拉磨的時候,總是要蒙上它的眼睛一樣。
關注過程,不關注結果
我這個說法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反駁:不關注結果,我們圖個毛啊?可是對于大部分拖延癥患者來說,一下子告別拖延,變成行動派似乎有點太不容易。這個方法,至少可以讓你養成習慣。比如曾經有一位同事問我:怎樣才能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我告訴她,你只要每天在包里面帶上一本你愛讀的書就行了。真的這么簡單嗎?是的,包里裝著這本書,你的大腦就會隨時提醒你,在閑下來的時候翻一翻、看一看這本書。盡管你可能靜不下心來,或者某一個地方讀不懂,沒關系,你只要讀了就可以了。
給自己一些小獎勵
最后這一條很關鍵。我們知道就算是驢子拉磨,結束了它都要吃點草料的,我們人也一樣。我往往會在讀完一本書之后給自己點小獎勵,比如去超市買一些喜歡吃的水果和零食,或者給自己買一件喜歡的小飾品,逛逛喜歡的精品店……這樣自己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下一項計劃。
最后總結一下這篇文章:
1、人的天性喜歡回避痛苦,享受愉悅,造成了拖延癥。
2、制定計劃讓自己有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告別拖延,也是從這一步開始。
3、加入社群集體監督,互相打氣,共同進步。
4、排除干擾,讓我們的手機靜音,網絡暫時關閉,雖然有點閉門造車的意思,但卻是最有效的方法。
5、形成習慣,進一步保證目標的實現。
6、有了物質獎勵,我們才能更有動力,實現目標的過程才更有滋味。
好吧,就到這里吧,這是我對于克服拖延癥的一些小方法,至今我也在用,很有效果,你要不要也試試?
現在我們可以對拖延癥say:bye~by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