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歡戰(zhàn)爭片,看完之后的陰郁沉重,久久難散,梗在胸口,悶得慌。
看完《軍艦島》出來,雨下得很大。站在天橋上出神,喘息,借以緩解胸悶。拋開我們與韓國日本這個兩個國家的各自得糾葛不說,至少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為什么韓國人如此憎恨日本。
(二)
回想起來總是難免唏噓,我們從小被教育“勿忘國恥”好像只是一種口號一般。有些特定的日子里,全城拉響的防空警報,對于小時候的我們而言,更像是沉悶的課堂里的一劑調(diào)味,而失去了它原本警世的意味。
小時候我我們看的愛國教育電影,大多是表現(xiàn)我軍的機智英勇,敵軍的弱智滑稽,氣氛總是鼓舞人心。高中時候,才去看了《南京》(《被遺忘的1937》),一部紀錄片,陳述平實緩和,沒有太多的故事去煽動情緒,但是觀后的沉重感,至今不能忘記。好像是第一次明白了,那一場戰(zhàn)爭,是那樣的慘無人道,是那樣的不可原諒。
年輕的一輩不愛看抗日題材的影視劇。我們不能從各種“斗智斗勇”的情節(jié)中感受到勝利的成就感,反而有一種智商被愚弄的譏諷。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我們對于那場戰(zhàn)爭中的沉痛,體會太少。那些影視劇是拍給老一輩看的,那些在落后的時間里,被歧視被迫害的老一輩,看到這些加了buff的勝利,總能有揚眉吐氣的快感的。
但是年輕的一輩,需要更多的是去感受戰(zhàn)爭的暴戾血腥。如果要大家“勿忘國恥”,那么要想給他們感受到恥辱。像《南京》、《二十二》這樣還原歷史的作品應(yīng)該多一些,甚至像《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這種帶商業(yè)色彩的影片,或許都比《鬼子進村》這類早期的片子好些。這里不是說《鬼子進村》不好,作為電影它有它經(jīng)典的地方,但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它們有些跟不上時代了。
???
(三)
《軍艦島》就給了很強的反戰(zhàn)情緒,雖然影片的最后,還是不免俗地響起正義取得了勝利的主旋律。但影片一開始,那個小孩被鞭子趕進漏氣的礦坑,最后被活活埋在坍塌的礦道里,觀眾的情緒從這里就開始被點燃。隨著故事的推進,影片又用了許多的細節(jié),去累積觀眾這些憤怒與悲痛。
被騙上島的人們,無論之前是讀書人黑社會還是樂團,男的一律被趕下礦,女的一律被當(dāng)成了慰安婦,甚至是小孩;他們像牲口一樣,被脫光衣服沖洗消毒,住著草席滲水的所謂宿舍,吃著比豬食還要差勁的食物,不是可以撈出活的老鼠和蟑螂;礦工們被剝削,稍不聽話,就是無情的棒打甚至槍殺;礦道著火,第一件事是炸毀出口,以免火勢影響其他礦道,而不顧里面是有多少礦工被活埋;知道日本戰(zhàn)敗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屠殺島上所有朝鮮人,燒毀資料,掩蓋犯罪的事實。觀眾的憤怒一直被陰暗的畫面,血腥的場景壓抑著,所以最后的反抗,才令人沸騰。
影片的最后,一行旁白打出來,日本至今不承認軍艦島上罪行。日本對于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的事情,好像都是這種心虛的態(tài)度,能否認就否認,否認不了就不再提及,好像時間可以沖刷掉這些罪名。日本的年輕人,除非有興趣去翻閱那段戰(zhàn)爭的史料,否則很少有知道自己的祖先曾今犯下如此反人類的罪行。這或許是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使然,是他們的政治需要,但被傷害的民族不應(yīng)該忘記,人類的歷史不應(yīng)該忘記。這無關(guān)民族情緒,這是人類的情緒,人類必須記住這些戰(zhàn)爭的黑暗,才能明白和平的可貴。同樣是戰(zhàn)敗的德國,就磊落的多,他們被教育要承認祖先的罪行,不一定是要贖罪,而是要警惕,不應(yīng)該再成為那樣殘暴的民族。
當(dāng)然啦,《軍艦島》畢竟是一部商業(yè)片,它在角色選擇,情節(jié)設(shè)計上都非常的商業(yè)。除了國恨家仇這一主線,還穿插了一條患難見真情的愛情線和一條相濡以沫的父女情感線。志燮哦吧man得炸裂,他本不是走小鮮肉路線,惡狠的眼神,賁張的肌肉,真·行走的荷爾蒙;仲基哦吧就是帥,哪哪都帥,無話可說;值得一提的是劇里的小女孩素希,能演能唱,好得不得了,即使是在島上勞役的日子里,還能跟爸爸撒嬌,因為一塊糖喜笑顏開,跟整部影片陰暗殘酷的基調(diào)成鮮明的對比,真的叫人心化。
生活在和平的人們,應(yīng)該更珍惜和平的幸福。
從來都不存在好的戰(zhàn)爭。
討厭戰(zhàn)爭。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