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賣冰棒的小木箱么?里面塞著棉被保溫,赤豆的、奶油的,馱在自行車上沿街、走村串巷地叫賣,赤豆一毛、奶油雪糕二角五,便宜又好吃!
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車上馱著一個小木箱,烈日炎炎的中午,奔波在大街小巷叫賣冰棍。如今這樣的身影很難再現(xiàn)。對于今天來說,這賣的不是冰棍,是回憶。
27年前,十四歲的我正在就讀初中。那年夏天,父親不知在那里弄回一個賣冰棍的木頭箱子回家,母親拿出一條小棉絮被幫我鋪好在箱子里,父親再把箱子左綁右綁好在我那輛長征牌的自行車上。就這樣算是父母給我了"創(chuàng)業(yè)硬件"的提供。
賣冰棍最大的好處有兩點:一是不用害羞地吆喝著賣,只要有人的地方使勁地用小木塊敲打著箱子發(fā)出"梆梆梆"的響聲,就可吸引著一個個小小的"饞貨"來的;第二個好處是從此不用再向父母伸手要錢買冰棍吃了,不管當自己賣的時候,反而是舍不得吃的。其實也有吃的時候,那就是賣不完的時候,把融化掉的冰棍一起倒到茶缸中,吃起來心里好涼爽,但心里更是冰涼,因為吃的是票票。
當然賣冰棍也是要講究生意經(jīng)的。當時周邊幾個村,村上哪家哪戶有小孩,我是摸的準準的。因為賣了幾天后,我總結(jié)出我的客戶群百分之八十是小孩。所以哪家有小孩我就使勁地敲箱子,敲到大人帶著小孩出來買為止。有時也有聽到午休的孩子被"梆梆聲"吵醒后在家又哭又鬧的,十有八九是大人舍不得的,不過百分之百最終大人還是妥協(xié)地會向我走來。賣冰棍最大的弱點是遇上雷陣雨,那樣由于木箱保溫時間不宜長,所以我會在天公表情嚴肅時,迅速趕到一些廠子里,批發(fā)價處理給那里大哥大姐的。如今一年又一年,冰棍的品種越來越多,冰箱也早已走進百姓家。許多和我一樣賣冰棍的人也早已慢慢淡出歷史的舞臺。
一年也就夏天才可以冰棍的,季節(jié)很短,但正好是在暑假。一季可賺上千兒八百的,在當時這算一筆好收入了。現(xiàn)在每每想起,賣冰棍的情景我會情不自禁地感謝那樣的一段快樂時光。
流水賬式的記憶,在這個夏天希望給同齡人帶來一絲兒時的快樂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