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貧苦人家的兒子要去遠方闖蕩,父親為兒子曬了許多干魚作為路上的就兒(下飯菜),父親說他喜歡吃魚刺,讓兒子一定要把魚刺留著帶回來,躊躇滿志的兒子毫不在意甚至有些反感,但是他還是勉強答應了。
后來,兒子回來了。
父親問起魚刺的事,兒子說自己留下了,但是回來的路上沒有就兒(下飯菜),就嚼了嚼魚刺,發現上面還有不少肉呢,就給吃了。
父親說:“我就是怕你回來的路上沒有下飯的菜,才特地說我喜歡吃魚刺的。”
千言萬語都藏在這個開頭,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在南方闖蕩三年未歸家的攝影師劉守闖,這次終于回到了他的老家——北方某個沿海小鎮。他這次回來絕不僅僅是看望家人,而是要“通知”他們一件大事。
劉守闖和父親劉衛國的關系很僵,因為他們互不理解。父親希望他能夠踏踏實實地安定下來,而他卻更希望為自己的夢想去闖一番。
他們在飯桌上的對話是那么自然那么與現實相似,很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周圍,而明理的母親則充當父子之間的和事佬。
他終于輕描淡寫地說出了那句話:“準備下個月結婚。”
這話把父母嚇了一跳,三年未見,他們甚至不知道他有一個認識四年的女朋友,從來未聽他說起過,也從來沒有見過,換做任何一對父母,也會大吃一驚。
可是,我卻覺得這場景是那么熟悉。
很多獨自在外闖蕩的年輕人,都很少與家里人溝通,一年可能也打不了幾個電話,打了電話也很少會如實告訴他們自己的現狀。
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都知道,追求夢想的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甚至會很挫敗會很艱難。我們不希望家人聽到后也來打擊、反對自己,同樣也不想讓他們過于擔心,于是常常報喜不報憂,甚至連喜也不報。這樣,他們也就無從得知我們現在的生活和改變,他們心目中我們的形象就一直停留在幾年前的印象上。
劉守闖認為父親劉衛國不懂他,其實劉衛國也一樣,與父親劉士堺有著看不見的隔閡。
“隔代親”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劉士堺和劉守闖爺孫倆反而更有共同語言。
劉守闖夸爺爺做的干魚好吃,爺爺說:“沒有什么秘方,就是早上曬,晚上收。老天爺曬夠了一年,來年就有咱這一口食兒。”
“吃的就是這個魚的滋味,要是加點別的,味就不正了。”
老人樸實的話語里藏滿了生活的智慧。
他們一起在家鄉的海邊散步,劉守闖相信爺爺能夠理解他,就問:“爺,你是不是覺得,攝影和婚慶拍照是一樣的?”
又說:“當然不一樣了。攝影呢,是有思維的,能傳遞感情的,能夠通過我的作品,去反映畫面背后的故事。但是拍照呢,有時候照片只是照片而已。”
而爺爺也講起了他們畫室請一名專業畫畫老師的事,剛開始他并不理解老師所說的,他想:畫畫就畫畫唄,誰不是拿著畫筆畫畫?
“可現在想起來,還真的是不一樣。”
他相信孫子劉守闖就和那名畫家一樣,不只是畫畫,而是在表達一種情感,雖然他并不能準確地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他理解孫子對于夢想的執著和堅持。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飯桌上,父親喝多了,抱怨起來,劉守闖也忍不住還嘴。
一旁的母親趕緊朝他使眼色,讓他別和父親杠。這時候爺爺開口了:“孩子有孩子的打算,你得尊重孩子的想法。”
回家路上,母親與劉守闖談心,雖然內心百感交集但還是表示支持他結婚。父親則在后座裝睡聽他們母子的談話(他是礙于面子難以與兒子和解)。
沒多久劉守闖的女朋友錢璐來了,她是典型的南方姑娘。劉守闖的家人對她都很好,特別是爺爺,臉上都笑得開了花。
可是錢璐卻對于北方的食物和風俗很不習慣,她想早點回杭州生活。
所有的矛盾就在五人一起吃飯的這天晚上爆發了。
錢璐說出了要早日商量她和守闖婚事的事,而劉守闖父母這時候才剛剛認識她,難免覺得突兀。守闖母親勸她婚姻大事應慢慢考慮,不能太草率,她才告訴他們——她已經懷孕了,而且她已經帶守闖見過她的父親。
又是當頭一棒!
都見過對方家人了,卻還沒有告訴父母,誰遇上這事不會生氣呢?
爺爺這時候說話了,他支持他們結婚,但是要熱熱鬧鬧辦一場婚禮。
可他們兩口子卻和老人的想法背道而馳,他們希望不辦婚禮,簡簡單單地旅行結婚。
三代人之間又產生了分歧。
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錢璐想和劉守闖在杭州定居,趁著劉守闖父母問起房子的事,她如實回答,并且表達出買房的意愿。
劉守闖并不想讓父母為難,他一邊難過于父親不支持他的夢想,一邊難過于未婚妻用孩子去“要挾”他們家買房,一家人陷入了沉默與痛苦。
這時候,爺爺默默拿來了已過世的奶奶繡的鴛鴦鞋墊和自己的存折給了他們。
這頓飯對于每個人都如此沉重。
父母很難接受他們如此“草率”地結婚,擔心他們未來過得不好,也發愁于“房子”該怎么辦;劉守闖和錢璐發現原來生活真的不是那么簡單,婚姻真的不是那么簡單,他們也有了分歧。
但是,生活總是有希望的。
這一晚,他們也完成了和解。
劉守闖找到兄弟陪自己喝酒。
錢璐與未來的“婆婆”談心。
馬上就要到當地傳統節日:谷雨開海節了,可爺爺劉世堺的老朋友老張查出得了癌癥——往常都是他們倆領著大家一起組織儀式的。老張很遺憾地說他今年不再去了。
一家五口來到了海邊,他們一起拍了合照,每個人都笑容燦爛。仿佛預感到什么,劉士堺又單獨讓孫子給他了拍一張照片。
這一次,爺爺劉士堺第一次和與父親劉衛國談了心——也是最后一次。
他就這么去世了。但是,他的那幅畫中的場景,總算是成真了。他走得很安詳,但留給家人和朋友的,是無盡的悲痛。
谷雨開海節到了,老張也來了。敬兄弟時,他才發覺自己的兄弟劉士堺已經走了,就兩手各持一碗,邊哭邊喝。
沒多久,老張也去世了。
后來,父親劉衛國對他說起魚刺的故事,和課文里的一句話: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多么簡單的一句話!可就是這一句話,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感!
簡簡單單的一部電影,沒有夸張沒有矯情,卻叫人忍不住地流淚。
親情、愛情、友情,是我們生命的主旋律。
我們與它們不斷產生矛盾,不斷和解。
不斷告別,不斷重新上路。
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夢想?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如何解決感情中的問題?如何看待即將失傳的文化?
也許,在這部《沿海出發》里,你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