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在石頭上的歷史
《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99年修訂本)53頁對“碑”是這樣解釋的: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如界碑,里程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由“碑”引申出來的名詞有:碑額(碑的上端。也叫碑首或碑頭),碑記(刻在碑上的記事文章),碑銘(碑文),碑拓(碑刻的拓本),碑文(刻在碑上的文字;準備刻在碑上的或從碑上抄錄、拓印的文字),碑陰(碑的背面),碑志(碑記),碑座(碑下邊的底座)……
村民緬懷前輩生前功績,最直接的紀念方式,就是將前輩名諱、生平、事跡,以及生者與亡者的關(guān)系,依照舊例,至上而下,從左至右,成文刻石。喻石以情,借石千古。其中成文刻石,又有許多不變的規(guī)矩。
比如子為父“樹碑”,稱故顯考(顯考,專指已故父親。顯意為大,有父親偉大之義)。孫為祖父“樹碑”,稱故祖考。父名或祖父名前加“諱”(音同會),并向右挪半個字的距離,以示尊敬。在母或祖母姓前加“妣”(音同筆。意為已故母親。有句成語:如喪考妣,意思是像死了父母那樣。人常說:生曰父母,死曰考妣),姓后加氏,意同敬重。也有將“考”、“妣”并列書寫,也有將“氏”改為“孺人”或“慈君”,意同敬重。
碑右貼邊書寫村名。過去:集賢鄉(xiāng)路村二都三甲(張姓)或四甲(邢姓)寺莊村。現(xiàn)在:忻州市忻府區(qū)豆羅鎮(zhèn)寺莊村。有少數(shù)碑文,在村名后標注墳地方位。
碑左貼邊書寫“樹碑”時間。以前: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應(yīng)鐘之月上浣榖旦。現(xiàn)在:公元1999年清明節(jié)立石。以上時間為例。
石碑正中至上而下書寫:故顯考某翁諱某某某氏之墓。第一個“某”為亡者姓氏。第二、三個“某”為亡者名諱。第四個“某”為亡者女人之姓。其中“諱”向右挪半個字距離,取意為晚輩不可直呼父名或祖父名。非呼不可時,在父名或祖父名前加“諱”,以消除禁忌。然后從左至右書寫子女名字。
一般情況是,碑上只寫子孫名諱,不寫女兒名諱,而且書寫排序為從右至左。如子有二,在石碑正文正中右面為長子,左面為次子。也有特殊情況,一是子女名諱全寫,子在右,女在左;二是子孫名字的排序,如子有三,在石碑正文正中右面為兩行,挨正文的右面為長子,長子右面為三子。挨正文的左面為次子。如子有四,在石碑正文正中右面為長子,長子右面為三子;在石碑正文正中左面為次子,次子左面為四子。以此類推,不提。孫隨父名排序。此類梅花排序法,在村民邢氏碑文中常見。
村民對“樹碑”立傳之事,非常神圣,異常隆重。在此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一是為誰立?二是如何立?三是什么時候立?
第一個問題中之誰,大多為村民之父或母,或村民之祖父或祖母。也有個別村民,為叔父或伯父“立碑”,那是極少數(shù)的。其中原因,仍脫離不開“非立不可”與“知遇報恩”的情結(jié)。
第二個問題中的如何,主要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誰立,也就是誰出資。過去“立”塊碑,我不知道花多少銀子,就是現(xiàn)在,也因“材”而異,一般是二千元左右。二是石碑大小、質(zhì)量等內(nèi)容。過去村里的石碑比較小,比如始祖那塊石碑,高118厘米,寬62厘米,厚14厘米。現(xiàn)在村民講究“碑同人高”,高度就是一米六七不等。
石碑質(zhì)量,過去一般是青石,現(xiàn)在大多為花崗石拋光而成。因家境而生,有的村民經(jīng)濟寬松,選用的石材也就比較高檔;有的村民經(jīng)濟緊迫,所選石材也就普通。更有甚者,將水泥、石子、鋼材混合成碑,經(jīng)濟省事的同時,又有時尚與現(xiàn)代的成分。然而,叫人體會不到“石碑”那種歷史厚重感。有“別扭”的感覺,也有“輕視”祖先的意思……
第三個問題與時間有關(guān)。村民大多利用春節(jié)后走親訪友時間,探討此事。然后籌劃準備。“立碑”時間多在清明或三周年或十年一(即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天。也有特殊,因情而定,因人而異。
現(xiàn)將我看到的石碑,成文附后,備后人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