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陸沉(二)

  晉文公協(xié)同秦穆公稍稍攻擊了一下楚國后,晉文公還想著周王封賞給自己的四個邑,現(xiàn)在只接收了一個陽樊,這可是晉國的合法收入,必須得全部納入囊中才放心。

  從秦國回來,晉文公率領晉軍又馬不停蹄的在當年冬季,再到河南包圍了不肯接受晉國統(tǒng)治的原邑。

  鑒于上次陽樊人民的表現(xiàn),晉文公知道不能來硬的,這伙死腦筋的周人也是一根筋,只怕強攻之下,這幫家伙寧可全部戰(zhàn)死,也不會投降,那就會和陽樊一樣,只能得到一座無人的空城。

  晉文公決定還是用自己比較拿手的攻心戰(zhàn),來降伏這幾個邑。他對外宣布全軍只帶三天的干糧圍城,三天之內原邑不投降就撤軍,以后再也不來打攪他們了。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晉軍準備撤離,在原邑的臥底出城來報告說:“原人已經準備投降了。”

  晉文公聽了,點了點頭,說:“還是撤離吧,我們不要原邑了。”

  侍從的軍官說:“不如再等等。”

  晉文公:“信用是國家的寶物,是人民得以安全的保障,得到原邑而失去信用,以后用什么保護人民,那損失就更大了。撤軍!”

  這個臥底又回到城中,把晉文公的話轉述給原邑人民,純樸的原人都感動的不行。“這是個多好的君主啊,我們周國是不行了,可我們姬姓種族還是有優(yōu)秀君主的。”

  原人打開城門去追晉文公,晉軍也沒走太遠,追出去三十里就趕上了,他們把晉文公拉回了原邑,簇擁著他進入城中。

  原邑的事情很快也傳到了另外二個邑,他們也衷心愿意接受晉文公的統(tǒng)治了,都向晉軍打開了城門。

  晉文公任命趙衰為原邑大夫,狐溱為溫邑大夫。至此晉國把南方的疆域,從黃河南岸的三門峽橋頭堡擴張到了河南的西北部地區(qū)。

  雖然晉國已經將勢力擴展到了中原,秦國也開始威脅到了楚國的老巢江漢平原。但是中原的局勢可不容樂觀,中原這幫老伙計們這些年來也沒閑著,他們正忙著給中原挖坑呢,正在一步步的把中原帶向危險的懸崖,為即將到來的、晉楚之間的南北大決戰(zhàn),挖好了一個巨大的亂葬坑。

  先來說說衛(wèi)國這幾年到底在干嗎,為啥沒空管主動來投靠的滑國呢?原來,自打被邢國出賣給狄人之后,衛(wèi)國與邢國這對原來在狄人侵略下的難兄難弟,結下了不共戴天的死仇。衛(wèi)國必欲滅了邢國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這些年都在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努力。

  就在晉文公繼位,周襄王被王子帶趕出洛邑的這一年,衛(wèi)國準備再次攻打邢國。衛(wèi)國貴族禮至秘密向衛(wèi)文公建議:“如果不能破壞邢國國都的城防,我們很難強攻得手。我請求讓我和我弟弟混入邢國當官,從敵人內部尋找攻破他們的機會。”

  禮至兄弟二人后來果然按計劃行事,進入邢國做了官,至于他們是如何獲得邢國信任的,不得而知,大概也是用了“周瑜打黃蓋”這類的苦肉計吧。

  一年后,衛(wèi)軍攻入邢國,包圍了邢國國都。禮至二兄弟跟隨刑都的城防司令國子在城墻上巡視城防,二人突然發(fā)難,抓住國子把他推下城去摔死了。衛(wèi)軍趁亂攻破刑都,滅亡了邢國。

  這是《左傳》記載的春秋第一個諜戰(zhàn)案例,立下大功的禮至極為得意,在一個青銅鼎上鑄下了“余掖殺國子,莫余敢止”的銘文。意思是:是我摔死了國子,沒人敢阻擋我。

  衛(wèi)文公辦完這件大事后,撒手西去,兒子姬鄭繼位,史稱衛(wèi)成公。由于當年衛(wèi)文公收留了從齊國逃歸的衛(wèi)公子開方和齊公子潘、公子元,得罪了齊孝公。

  齊孝公曾經聯(lián)合邢國、狄人討伐衛(wèi)國,因此也和衛(wèi)國結下了仇恨。現(xiàn)在第一大仇敵邢國被滅,而他的同盟齊國還在,這可不是衛(wèi)國能滅得了的主。

  為了防備齊國的報復,衛(wèi)國必須趕緊找一個強國聯(lián)手一起對抗齊國,正巧包庇了齊公子雍和易牙的魯國,與莒國之間發(fā)生了矛盾。衛(wèi)成公主動為二國充當和事佬,和二國搭上了關系。

  滅刑當年的十二月和第二年正月,魯、衛(wèi)、莒三國連續(xù)在洮地、向地舉行了二次會盟,締結了戰(zhàn)略同盟關系。

  齊孝公馬上作出反應,你們二個都收留了我的兄弟,都是我的仇敵,居然還敢聯(lián)合在一起,聯(lián)合了我也不怕,那就一起收拾吧。

  在三國結盟的幾個月后,齊國連續(xù)進攻魯國的西部和北部邊境。衛(wèi)國立即履行和魯國的戰(zhàn)略同盟協(xié)議,進攻齊國的西北邊境作為牽制。

  唉!這幫中原諸侯只要沒有了帶頭大哥,就喜歡像這樣天天打作一團。正是這樣的局面,給了楚國趁火打劫的機會。

  魯僖公深知,齊國雖然已經是瘦死的駱駝了,但依然比自己這匹馬大,即便有衛(wèi)國的幫忙,要對付齊國還是比較費勁的、

  為了魯國的安全,他也顧不得這許多了,決定學習早就把臉丟光了的周國,也向中原正統(tǒng)諸侯的大敵――南蠻楚國求援。

  連魯國這種老牌嫡系都是這種表現(xiàn),看來“國家利益高于意識形態(tài)”這句話,還真不是一句空話。只要能保護國家,管你是什么文明、什么民族,能幫到我的就是朋友。

  魯國倒向了楚國,還把齊國的敵人、自己的盟友衛(wèi)國也帶了過去,而且衛(wèi)國比魯國投靠的更徹底,他直接和楚國結成了婚姻同盟。

  這就是說:衛(wèi)國,這個周王朝姬姓嫡系的正統(tǒng)諸侯,居然和周王朝幾百年來的敵人楚國人,成了親家了,臉都丟盡嘍。

  正在擔心西北秦國的楚成王,突然又有了魯衛(wèi)這二個中原傳統(tǒng)強國做新的漢奸內應,不由得欣喜若狂,頓時又打點起入主中原的賊心,派令尹成得臣率軍取道魯國,連續(xù)進攻了宋國的緡地和齊國的谷地。

  魯楚二國把在魯國政治避難的公子雍和易牙安置在剛剛攻占的齊國谷地,成立了分裂、牽制齊國的傀儡偽政府。另外,齊桓公還有七個不重要的兒子,本來寄居在魯國,現(xiàn)在都去了楚國當官。

  唉,這叫什么事啊,齊桓公為了后代的未來和大敵楚國較量了一輩子,結果現(xiàn)在兒子們亂七八糟的,連齊國本土都被楚國攻擊了,齊桓公和管仲要是地下有知,看到這個情形,怕是會氣的當場從棺材里爬出來,找這些不肖子孫算賬。

  這里還有個史書上沒有說清楚的問題,這次楚軍是從魯國出發(fā),進攻了宋國東北的緡地和齊國南部的谷地。

  楚軍要從湖北抵達位于山東省西部的魯國,中間隔了整個河南省,就這么直接穿過去是絕不可能的。只能說明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控制了從東部進入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彭城(徐州)。從這里到魯國,不過區(qū)區(qū)一百七十公里。

  還記得齊桓公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是怎么保護徐州的嗎?他不顧已是古稀之年,親自率軍與楚國反復對弈周旋,才保住了徐州。現(xiàn)在他故去了,一個小小的徐國哪里是楚國的對手,只能是投降歸順,當了楚國的附庸,獻出了徐州。

  鄭國稱臣、徐州陷落,中原二大戰(zhàn)略要地全部被楚國控制,中原諸侯中的五大強國除了齊宋,鄭魯衛(wèi)全部倒向楚國。

  齊桓公逝世十年后,中原遭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而現(xiàn)在的危機,正是齊桓公一生努力想要避免的最糟糕的情況,只要楚國再努力一把,征服齊宋,就能真的入主中原了。

  就在這時,“屋漏偏逢連夜雨”,攻擊魯國的一年后,公元前633年,在位期間一直視兄弟們?yōu)槌饠常瑸榉€(wěn)固自己的合法統(tǒng)治地位而不懈努力的齊孝公病故。

  齊國再次發(fā)生政變,衛(wèi)公子開方刺殺了齊孝公的太子,擁立當年爭位失敗逃到衛(wèi)國避難的公子潘繼位,史稱齊昭公。

  正在楚國大舉北進的關鍵時刻,本來還在堅持抵抗的齊國,卻又一次陷入混亂,依靠衛(wèi)國上位的齊昭公,政治立場現(xiàn)在模糊不清。

  這樣一來,楚國在中原的主要對手只剩一個宋國,擊敗宋國,齊國將徹底孤立,還在猶豫中的齊昭公也就只能投降了。

  楚成王迎來了此生最大的機遇,距離人生巔峰僅有一步之遙了。當年秋天,迫不及待的楚成王下達總動員令,楚軍全軍集結,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為大舉入侵宋國做準備。。

  在這次演習中,楚成王先任命前任令尹斗谷于菟為演習總指揮,但斗谷于菟還是一心想給成得臣當綠葉,執(zhí)行命令馬馬虎虎、能混就混,演習只進行了一個上午就結束了,整個過程中沒殺一名士兵 。

  楚成王大為不滿,又任命成得臣為總指揮,舉行了第二次演習,成得臣認真負責的執(zhí)行命令,演習進行了整整一天,期間成得臣鞭打了七人,用箭刺穿了三人的耳朵,楚成王這才滿意。

  為啥古代練兵要這么嚴酷呢?這里舉個小例子幫大家理解一下。

   唐代名將李靖,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曾用三千騎兵踏平突厥。他也寫了本兵書,因為他受封衛(wèi)國公,所以他寫的書就叫《衛(wèi)公兵法》,其中有一段這樣的話:

  古之善為將者,必能十卒而殺其三,次者十殺其一。三者,威,振于敵國;一者,令,行于三軍。是知,畏我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

  意思是:古代最能打仗的將軍,自己的兵,十個要殺三個。差一點的,十個殺一個。殺三個的將軍可以威震敵國,殺一個的可以做到令行禁止。由此可知,士兵被殺得只會怕自己的將軍,就不會怕敵人。反之,怕敵人的士兵,就不會怕自己的將軍。

  明白了嗎?所以老話說“義不行賈,仁不帶兵”,帶兵的都不是什么仁慈的人。不知道李靖的三千鐵騎是不是在他練兵場上,幸存下來的那百分之七十。

  整頓好軍隊,楚國在當年冬季,由成得臣擔任統(tǒng)帥,率領楚國申息二縣軍團和陳、蔡、鄭、許等仆從國組成聯(lián)軍,向宋國大舉壓來。

  宋國在宋襄公爭霸時連單獨一個楚國都打不贏,現(xiàn)在敵人包括楚國在內是五國聯(lián)軍,宋國現(xiàn)任國君宋成公大驚失色,環(huán)顧四周,中原已經一個幫手都沒有了,只有遠在西北的秦晉還在和楚國為敵。

  正好宋軍總司令公孫固和晉國高層狐偃是哥們,宋成公趕緊讓公孫固親自去晉國求援。

  接到宋國的求救急報,晉文公馬上召集群臣開會研究對策,會上晉國名將先軫率先振臂高呼:“報答宋國先君襄公的恩情,打出我們晉國的國威,稱霸中原,稱霸天下,就是現(xiàn)在了!”

  晉國群臣頓時群情踴躍,紛紛慷慨陳言,要求立即起兵,向東進發(fā)救援宋國,與楚國爭霸天下。

  等大家平靜下來后,足智多謀的狐偃說道:“擋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曹、衛(wèi)二國剛剛投靠楚國,我們先進攻他們,吸引楚軍前來救援,這樣可以馬上緩解宋國的壓力。”

  晉文公當即下令,晉國也進入一級戰(zhàn)備,全國總動員,并在被廬地區(qū),舉行了盛況空前的閱兵式。

  閱兵式上,晉文公把晉軍重新整編,組建了三個軍,比他老子在世的時候又多了一個軍。任命郤縠(讀西胡)為中軍元帥,郤溱(讀真)為副。任命狐毛為上軍元帥,狐偃為副。任命欒枝為下軍元帥,先軫為副。任命荀息的孫子、年輕的荀林父為國君戰(zhàn)車駕御,魏犫(讀抽)為國君戰(zhàn)車車右。

  這六位三軍正副元帥,同時都是晉國政府里最高級別的卿,這也就是后來晉國六卿聯(lián)合執(zhí)政制度的起源和三家分晉的起源。

  晉楚雙方都做好了準備,春秋時代南北爭霸戰(zhàn)第二階段的第一次大會戰(zhàn),著名的“城濮之戰(zhàn)”即將拉開帷幕。

注:

沒有任何正史記載了這時的徐州,已經落入了楚國的控制。但是徐州在當時的戰(zhàn)略地位并不比鄭國低,只是在史書上的受重視程度差了很多。這是因為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鄭國是中華正統(tǒng)的同姓諸侯,而徐國只是東夷外族,所以在史書的記載中它被輕視了。

然而圍繞著徐州,南北雙方展開的激烈爭奪,絕不比對鄭國展開的爭奪遜色,以后會慢慢說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