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記起了一句話,“i miss you, so i miss you”.初讀時莫名覺得這句話很“非”,然細細一想卻覺得很有道理。“我錯過了你,所以我很想你”。因為錯過,所以思念:因為失去,所以懷念。世間多少事,多少情緒,皆是它的寫照。
都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然對大多數人而言,“念念不忘”的無非兩種,從未得到的和曾經得到過卻最終失去的。前者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執念,后者是得而復失的遺憾。無論是前者亦或是后者,都會是肉里的刺,看不見,摸不著,卻總在某個時候,隱隱作痛,引人心癢,或感嘆,或埋怨,或惆悵,總會在心里蕩起無數漣漪。
1
本科我所學的專業,男女比接近9:1,可以想象,對女生而言這是怎樣一個不合時宜的專業。每當我感到失望,對現狀不滿的時候,我總會恨自己,怨自己,因為我當年最想學的專業是法學。然而我沒有扛得住父母的壓力,選擇了放棄。法學儼然成了我床前的白月光,心頭的朱砂痣。每當在我遇到困難時,我都會去想,如果我當初選擇了法學,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不如意,不會像現在這般看不到未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傷感與惆悵,而這對于改變現狀并沒有什么用,只是徒增煩惱與感傷罷了。
在這樣的狀態里我度過了大學最初的兩年,現在想想,覺得可笑,自己明明白白的清楚對現狀的不滿意,其實就是自己努力不夠的原因,但是還是那樣,每每都執迷不悟,次次都期期艾艾。或許,正如一句歌詞說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2
鄰居家的H姐,在高中畢業之后一個人獨自去北京工作,沒有高學歷,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在那樣一個大都市里,活的很自在。收入令人滿意,除去自己每月的花銷,每月還能給父母買點小禮物。或許以她家的家庭情況,她父母并不缺那些,但是兩位老人對女兒的一片心意感到欣慰,也對女兒目前的生活狀態感到滿意。但是,在兩年后,H姐回老家了,她一回到家就開始頻繁的相親。最初我跟周圍大多數人一樣,以為H姐是在北京受了“情傷”才回家的,直至后來在她結婚前與她閑聊,才知道那背后的“故事”。
她辭職回家根本就不是因為什么所謂的“情傷”,而是父母的“逼迫”,但確實也與她男友有關。她北京的男友很好,有體面的工作,對她尊重體貼,為了那段感情她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她父母卻不滿意,不為別的,就因為他不是本省的。父母擔心她以后嫁遠了受委屈,不放心。而且她是家中獨女,父母不愿她遠嫁,所以用盡各種辦法逼她回來。。。。。。
回來之后父母就開始幫她安排相親,從20歲到25歲,“相親”這兩個字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的生活,甚至是每次她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直到她有了穩定的戀情,準備結婚,感覺生活才算真正的正常了。
她還說,相親的那幾年,不是沒有遇到過優秀的,但是就是沒有感覺,比不上心里的人,那個屬于自己卻被自己主動放棄的人。即便就是她的現任,有些時候她都會把兩人做比較,總覺得回憶里的那個會更好,之所以選擇現在這個,不過是覺得合適擺了。
聽她講完這些,我唏噓了很久,心里五味雜成。對她本人,我很同情她,因為父母可笑的想法,斷送了自己的愛情。對她的那段婚姻我很懷疑,懷疑她到底是嫁給了愛情還是嫁給了“合適”。而在她的心里永遠有一個人,一個她最愛的人,一個她得而復失的人,橫在她與現任之間,他們會長久嗎?心里不自覺的有了對比,念念不忘,念念不想忘,不管是非真假,總覺得回憶里的那個人才是最好的。
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求而不得的,努力過,爭取過就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終究還是別太執著,得憑借自己的修行學會釋懷,想想,念念,也就罷了,生活還得繼續。而真正勾得人心癢的,是那些曾經握在手中的,卻最終失去的。那些,不再是宛如紅玫瑰或白玫瑰,不再溫婉美麗,而是不定時炸彈,不知道在何時它就炸了,炸得心支離破碎,炸得生活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