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好了跟小朋友出去玩。
媽媽給她收拾東西,想著要見小朋友,就多拿了一些她的零食小吃。
她有些不情愿:媽媽,我都拿了兩包了,你怎么還拿兩包啊?
給小弟弟分享啊,反正你也吃不完,小朋友要學會和別人分享。
誰說我吃不完啊,這都是我喜歡的,我可以慢慢地吃啊。她在一旁有些不高興了。
離約定的時間越來越近,媽媽有些著急:行了啊,我看你就是個小氣鬼。
她接著就激動起來:不許叫我小氣鬼。
好吧,咱們走吧,不小氣鬼。媽媽跟她開玩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她噘著嘴跟著媽媽下樓,我忽然想起來,要給朋友帶一本我自己寫的書,就去地下室拿,她跟著進來了。
我拿兩本出來,她在旁邊說:你怎么不拿十本給阿姨?
拿這么多干嘛?
她不說話,低頭看她的零食。
我明白過來,原來她在讓媽媽明白,你不也不愿意多拿一些書和別人分享嗎?
我剛要蹲下來,告訴她,其實書和零食不一樣。
但是忽然意識到問題,其實書和零食是一樣的。
書,對于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東西;那么,零食于她一個六歲的小朋友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東西,都是喜歡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拿出很多東西跟別人分享,怎么能要求孩子呢?又憑什么要求孩子呢?
很多時候,大人站在道德的高度,板起面孔要求孩子,要求孩子懂禮貌,要求孩子學會分享,要求孩子要大度,可是,大人卻從來沒有真正地蹲下來考慮孩子的感受,從來也沒有真正地想過,自己有沒有做到,那怎能為難孩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