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迷案中最撲朔迷離的就是“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的說法最早出現于北宋僧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文中說——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天看到天有異象,就讓宮中宦官到晉王府上傳詔讓趙光義來一趟。晉王來了,兄弟對飲,宦官宮女都退到遠處,聽不清他們說什么,就看見趙光義從席上站起,好像推讓著什么。喝完酒的時候,已近三更,雪已下得很厚,只見宋太祖拿著一個玉斧在戳腳邊的雪,還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好干,好好干。接著就脫衣服睡著了,鼾聲很大。當天晚上,趙光義也沒有離開就睡在了宮中。到了五更天,宮人們聽不到聲音,一看,宋太祖已經死了,趙光義就拿著遺詔在靈柩前即了位。
這段話雖然沒有明說宋太宗害死了他哥,但字里行間的懷疑藏都藏不住。
一百多年后,南宋史學家李燾編寫《續資治通鑒長編》,他把文瑩的說法作為備注記入了進去,雖然他旁注了“未必然”三個字,但疑心還是有的,不然為什么要引注文瑩的話呢?
后來,元朝人編《宋史》時沒有用文瑩的話。
到了元末明初,陳桱編著《通鑒續編》。在寫宋代時他也參考了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當看到備注的這段文瑩的記載時,陳桱認為其所言可信,就原文收錄了。
這就是文瑩所記“燭影斧聲”從野史走入重要史書的過程。從明朝往后,“燭影斧聲”很有市場,被史學界大多數人接受。
為什么在這個問題上史學界的觀點會如此近于一邊倒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宋太祖是軍人出身,馬上皇帝,身體很好,在五十歲的時候突然一夜暴亡,且宋史只說了幾個字,也沒有交待生病的過程。不自然,不正常。
二,宋太祖的兩個兒子,當時,一個年近三十,一個年近二十,都算成年人,誰當皇帝都沒問題。宋太祖不可能置親子不顧而傳位給自己的弟弟。
此外,趙光義繼位后發生了一系列反常事件,也加深了人們對他的懷疑。
一,太宗于太祖崩后不踰年就改元。
古時,繼位皇帝一般會在前皇帝駕崩后第二年才改元,以示對先帝的尊重??伤翁娴拈_寶九年和宋太宗的太平興國元年為同一年。宋太宗太急了,當時就改元,70天都不等。
二,宋后崩不成服。
宋太祖的皇后去世后,她的喪禮不夠皇后的規格,該服沒服。
三,廷美、德昭不得其死。
趙廷美是趙光義的弟弟,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兒子,這兩個有繼承皇位資格的人,一個是趙光義伙同趙普逼死的,一個是被趙光義猜忌,自殺的。
以上五條確實有疑點,王立群也據此認為趙匡胤是被他弟弟毒死的。但我認為這都只能算推理猜測。實際上,對這五條疑點,不用陰謀論的觀點也可以解釋。
一,宋太祖雖是馬上皇帝,但在冬季里酒后突發心腦血管疾病,也不是沒有可能。
二,宋太祖的兒子雖已成年,但無威望無能力,不足以擔負統一天下的大任。所以他沒有立他們為太子,甚至連王都沒封。
三和四,至于說改元和宋皇后喪禮之事,也可以解釋成宋太宗急于要消除宋太祖的影響而辦事欠考慮。
五,趙廷美和趙德昭之死是因為宋太宗的猜忌,他是想保住自己和自己后代的江山,于是撕下了即位之初封王封官、尊重宋后的面具,行為相當不地道,而且很小人。但是,也可以說他是在坐到那個位置以后才變壞的,這與他會不會當初也毒害宋太祖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
所以,我的觀點是——承認《宋史》的記錄,宋太宗是合法繼承皇位的,他并沒有害他哥。理由如下——
一,宋立國之始,宋太祖即封趙光義為開封尹、晉王,位在宰相之上,這明顯就是一個主要助手和繼承人的位置。這樣的安排同后來金太宗繼承金太祖的皇位是一樣的。
1115年,完顏吳乞買等力勸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后吳乞買任諳班勃極烈,這既是首席大臣,又是儲嗣的一個位置,是阿骨打認可的主要助手和繼承人。后來他也確實登基,成為了金太宗。當時,金太祖也是有兒子的,比如金的名將完顏宗弼(即金兀術)就是他的四兒子。金兀術等兄弟們對他們的叔叔當皇帝沒意見。歷史也沒有懷疑過金太宗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卻為什么要懷疑宋太宗呢?
二,宋太宗不可能在宮中留宿,這不合禮法。況且帝王吃的東西都是宦官嘗過的,哪那么容易下毒?
三,《宋史》是元朝人編的,他們不親他宋太宗,自然是查到什么就說什么了。宋太宗有能力改《太祖實錄》,但無法改天下悠悠之口,皇位繼承,是天大的事,那么多大臣及大臣的后人只說太祖如何夸太宗有皇帝相、有能力,而沒說什么陰謀奪位事,說明確實沒多大問題。
舉個例子,比如說“玄武門之變”,唐太宗也改了他爸的《實錄》,把自己的兄弟說的很無能,把自己奪位說的很無奈。但五代的《舊唐書》及宋代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都把這件事記成了政變,而且把他具體怎么一箭射死了他哥哥的事都記了下來,一點面子都不給這個圣君留。在歷史評價上,唐太宗比宋太宗強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可是,那又怎么樣呢?后人還是把他的丑事記錄了下來。宋人對唐太宗不留情,元人對宋太宗也不會留情的。
四,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僅因為他叔叔的一句話就自殺了,性格之烈,可以想見。想想這種性格的人在皇位被別人生生奪去后會不為所動還默默不語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宋太祖的確有傳位給兄弟的想法,這個想法皇子和大臣門也知道。
晚年的宋太祖可能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有過猶豫,但此時的趙光義已經得到了朝中大臣的全力支持且勢力龐大。動他,是困難的,也是危險的。
就在這猶豫未決之際,宋太祖突然病故了,而宮中宦官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報告了趙光義,他立刻行動,繼承了皇位。
這就是我認為比較合理的關于宋初皇位傳承的歷史。如果沒有新的文字或新的考古證據的話,宋太宗繼位應該是合法的,雖然我真的很討厭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