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每一次畢業最讓我悲傷的是什么?是不是:
“混蛋!畢業之前沒看到那對情侶分手?!?/p>
“那個又會教又幽默的老師要去教下一屆了,想想都有點不甘心。”
“再也吃不到10塊錢以內的快餐了?!?/p>
...
都不是。
每一次畢業最讓我難過的是曾經上課互相傳紙條的某些人、一起熬夜復習高數的某些人、相戀過又決定做回普通朋友的某個人對彼此說"保持聯系”,然后就基本沒再聯系過。
而這不是他們的錯,我也不愿意承認是我有錯,也許大家只會在某個安靜的夜晚矯情地想著“曾經也好過,怎么說斷就斷了呢?”卻不愿意為此做出一絲絲努力,最后還要把這一切的一切歸錯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總是那么脆弱”。
對啊,總有那么一些人,曾經好過也成不了真正的朋友,而你本來就不在乎他們,卻還要說著“保持聯系”的客套話。
這就是為什么你偶爾會感傷你們之間斷了聯系,不是因為你真的在乎你們之間的關系,而是你終于開始意識到“不重要的人”和“要保持聯系”之間的違和感。
···
“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說出‘保持聯系’這句話的?!?/p>
在我說出這句話后,我和一個剛認識的朋友吵了起來。
這個朋友向我推薦了一部法國史上最賣座電影《無法觸碰》。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主要講述了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阿戴爾來家里幫傭,這個來自郊區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簡單來說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結果兩個世界相互碰撞,融合,于是誕生了一段堅不可摧的友情。
我熬夜看完了這部電影,看的時候也好幾次因為兩個人之間感人的友情哽咽。
結果不知道是不是我玻璃心,我無法接受最后字幕上打出這樣一段話:
“菲利普和阿戴爾保持緊密聯系。”
我不能接受的原因是:為什么曾經這樣一段堅不可摧的友情最后的解說是“仍然保持緊密聯系”而不是“兩人最終成為摯友”?
“保持聯系就很好了,你還想怎么樣?”朋友說。
“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說出‘保持聯系’這句話的?!?/p>
“為什么這么好的一部電影,被你理解得這么負能量?”
"和電影本身無關,我只是不能接受這句話。”
...
是的,我只是不能接受真正的朋友間用“保持聯系”來形容,即使加上“緊密”兩個字也不行。
脫口而出的四個字就像為曾經的關系隨意貼上一個價簽,不是太貴,但也不至于一文不值到分開后就隨手扔出朋友圈。而是回到家隨手放在一個角落再也沒碰過,時不時整理自己的朋友圈看見它,扔了吧?但是看到上面自己曾經親自貼上“保持聯系”的價簽,還是放著吧。保存起來吧?好像也沒那么喜歡和重要。算了,就這么放著吧。
然后你時不時都要上演這么一出心理戲,當然,對象可能不同。
相反,真正在乎、重要的人不是很正常的存在于彼此的生活中嗎?即使我們有自己的生活,即使我們不常見面,也一直自然地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這樣的關系完全不需要“保持聯系”這四個字來證明什么或承諾什么。
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在“保持聯系”,我們所有的聯系都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