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思維:如何聚焦
這一講給你介紹一個行動派指南。
我這樣的人,觀察很多,思考不少,可是行動還不夠。這一講要介紹的打法,像激光一樣聚焦于行動,根據行動來組織思考,尋找信息,對我很有觸動,介紹給你。
這個打法出自索普(Ed Thorp)。
他有這個資格:他出身學院派,靠算牌戰勝了拉斯維加斯賭場,然后轉戰另一個賭場華爾街,自己摸索出了衍生品定價方法,跟后來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一樣。
不同的是他沒有去發論文,雖然錯過了諾獎,但是用它創建了當代第一個量化對沖基金,多年間戰勝了華爾街,賺了很多錢。從拉斯維加斯和華爾街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財富陷阱中全身而退滿載而歸,他靠的是自己的打法。
他的打法有五條指南。
第一條,大家都說不可能戰勝賭場,可不可能得自己真試過才知道。
第二條,習慣性地將思考所得用于獲利,關鍵詞是“習慣性”。
第三條,制定可行計劃,堅持直到成功。
第四條,始終保持理性,不是只在某個科學領域里保持理性,而是在與世界打交道的所有方面都保持理性。
第五條,保留意見,直到有足夠證據作出決策。
我一條條講解。
行動是第一目標
索普的第一條總結:大家都說不可能戰勝賭場,可不可能得自己真試過才知道。
這一條的關鍵不僅在于要真去試,更在于去哪里試。
“不可能戰勝賭場”,這句話其實絕大多數時候是對的。黑賭場就不用說了,進去你就是待宰羔羊。就說拉斯維加斯正規持牌賭場,它就是個明牌的概率游戲。
以輪盤賭為例,18個格子歸賭客,18個格子歸賭場,另外再多給賭場一個格子,球落在誰的格子里誰贏。賭場有1/37的概率優勢。只要玩得次數足夠多,賭場總是贏的。老虎機就更是如此。拉斯維加斯賭場里絕大多數賭法都是如此。
但有個賭法不一樣,21點。它的概率不固定,而是隨著發牌變化。一副撲克陸續發牌,如果先出小牌,那么在剩下的牌堆里大牌較多,而大牌多對莊家不利,因為規則是17點以下莊家必須繼續要牌,可能爆牌。剩下的大牌越多,賭客的勝率就越高。賭客就是要抓住這些機會,勝率越高的時候下注越大。
找準時機,精準訓練,保持紀律,賭客玩21點能戰勝賭場。索普就這么做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生從起跑線開始就不公平,確實如此,但抱怨也沒用,不如把精力用來在對你不利的總體戰場上尋找對你有利的局部戰場。你總能找到幾個。
索普的第二條總結:習慣性地將思考所得用于獲利。
索普對純理論興趣不大。他不是為了思考而思考,而是為了下注而思考。這是其一。其二是他更關心理論與現實之差,因為這里有行動機會。
不光21點,索普還瞄上了輪盤賭。輪盤賭對莊家有利,上面講過了,這是數學理論,無可爭議。但球畢竟是要在輪盤上轉動的,這是物理,物理與現實世界有關,而現實不完美,不完美索普覺得就有琢磨的空間:地面平不平整?輪軸順不順滑?初始速度對結果有沒有影響?
他把一個數學概率的問題轉化成預測球事實上會落在哪里的物理學問題。
他發動信息論創始人香農,兩人合作搞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可穿戴計算機,在賭場實戰。設備放在香農的鞋里,香農站在莊家旁邊測量輪盤的速度,然后用腳趾頭踩踏發出信號,索普用耳機接收,預測球最終落在哪些格子的概率偏高。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結果是他們太領先于時代,這套系統可用但不實用。他們玩玩就算了。這套設備至今還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博物館里。更重要的是索普帶來的啟發:理論跟現實不一樣的時候,對行動派來說,指責現實沒意義,反過來說,指責理論也沒意義。有意義的是從兩者不一樣的地方看到機會,特別是關注理論所依據的假設前提跟現實不一樣在哪里,從中看到機會。
對行動派來說,現實當然總是對的,理論本身很可能也是對的,如果能搞明白為什么兩者有沖突但都對的話,那么你不僅也是對的,還能賺錢。
理性是行動的前提
索普的第三條總結:制定可行計劃,堅持直到成功。
這一條想必你一定懂,只是很難做到。
我要補充一點,堅持與執拗表面上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咬牙堅持,等待命運裁決,區別在于理性的堅持勝率高,不理性的堅持勝率低,這點區別而已。但現實不確定性太高,我們往往無法事前區分勝率高低,只能以結果論英雄。不公平,但沒有更好的法子。
索普的第四條總結:始終保持理性,不是只在某個科學領域里保持理性,而是在與世界打交道的所有方面都保持理性。
這一條我感觸很深。因為我是新聞工作者這層關系,見到太多精英人士,往往在自己這一行做到頂尖,但出了本專業則與常人無異。剛剛在朋友圈看兩位朋友掐架,都是本專業頂尖人士,一個是一流經濟學家,一個是一流科學家,掐架則是有關教育、國際關系和國民性問題,對掐水平很低。
受索普啟發,我想這現象的起因并不是專業知識壁壘本身,而是有三層因素。
第一層是對信息質量缺少辨別力,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輸入垃圾,輸出也只能是垃圾。
專家對本行業的信息質量很有辨別力,但對公共領域里信息質量的辨別力不超過大眾水平,也就是很低的水平。我那兩位掐架的朋友就是被一篇完全不靠譜的公號文章挑動得掐了起來。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在這方面倒是有些發言權,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課程《大學·問》里的文章《怎樣識別不靠譜信息》。
第二層是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運用自動隔離。
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說變成專用模塊,進入本專業領域則自動調用,出了本專業就默認拋諸腦后。索普警醒自己也警醒我們,學習得變成通用模塊,你才能不僅在擅長領域做到頂尖,還能在其他所有方面都能保持在一定水準之上,沒有短板。
第三層是思維盲區有兩種成因,一種是激勵所致,一種是因為無知。
無知好說,求知就好了。激勵導致盲區就難解決得多,我看不到是因為我不想看到,所以根本不去看。我有個先入為主的看法,于是避開與此不相符的現象。
我那兩個掐架的朋友也著了這個道。為什么不靠譜的公號文章能讓他們掐得這么厲害?因為文章挑動了他們各自根深蒂固的觀念。
索普的第五條總結:保留意見,直到有足夠證據作出行動決策。
這一條可謂集大成,希望你能反復多念幾遍。它提醒我們幾點:
第一,意見是廉價的,行動才重要,行動及其結果是檢驗優劣的惟一標準。
第二,一方面是決策必須基于證據(evidence-based),另一面是證據越過閾值就應該行動。證據越過閾值還不行動的,其實是浪費了精力,太發散了,他就不該關心這件事。
第三,在證據不足的時候,保留意見,懸置。這點最難。沒有人喜歡心里懸著許多事沒有結論,消耗認知能量,帶來許多焦灼,只有經過刻意訓練才能在這么多不確定性前保持從容。胸有激雷,面如平湖,才可拜上將軍。
本講小結
總結一下,這一講我講了索普的行動派五條指南。
能夠做到這五條的人,他們聰明,沒有明顯短板,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研究能力特別強,需要時能做很深的理論研究,但不為研究而研究;
他們的好奇心不發散,總是聚焦于行動;
他們平時呆若木雞,偶爾動如脫兔,別人尚在爭論不休,他們已經一騎絕塵。
祝你成為這樣的行動派。
這一講的靈感來自于索普的書,《通吃一切市場》(A Man for All Markets),推薦給你。
給你留一道思考題:
對照這一講的索普行動派五條指南,你的短板是哪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