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柴靜采訪54歲的楊麗萍:不要孩子是不是為舞蹈做出的犧牲?
楊麗萍很坦然地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么生長,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飄,甘露怎么凝結……”
有時候一些事情過于普遍會讓我們誤以為是絕對正確的存在,比如:你要在適齡的時候找到個合適的對象結婚;要在合適的年齡生育后代;努力為后代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所以,大齡未婚被稱為“剩男”“剩女”(我一直認為這種詞匯帶著很嚴重的侮辱意味);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帽子壓到選擇丁克的人身上;等到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時,都不用別人再說什么,自責都會使父母們陷入焦慮。
有時候把自己置身于隨眾的洪流之中,沒什么不好。除了主動選擇這種生活的人,無知無覺去重復這種活法就意味著不用過多思考彷徨,更無需承擔特立獨行帶來的輿論壓力。
而且結婚,生子,養育這種事情,不管能不能做好,但到底誰都會做,又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當懶得思考,懶得選擇時,為此犧牲“事業”,“愛好”,總歸能得到理解甚至同情;反之,遭受的就是譴責和討伐了。
所以20多歲,我們把很多精力放在找一個優秀的伴侶上,若無心于此,或者挑挑揀揀,長輩和所謂“過來人”都該跳出來指指點點,傳授“經驗”了。
結婚后得趕緊生個孩子,否則最常聽到的話就是,“你們結婚那么久了,怎么還不要/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
等孩子生出來,吃穿用度上自不必說,若沒能力備上一套學區房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父母都算是做的失敗。
這是人生道路的一種常態,有時候會正常到讓人感覺絕望:盡可能找到更優質的另一半,得到更優質的基因;努力工作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后代更具競爭力,好把自己基因延續甚至不斷優化下去。
似乎這一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傳宗接代。
“努力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
“我認真做人努力工作,為的就是有一天當站在我愛的人身邊,不管他富甲一方還是一無所有,我都可以張開手坦然擁抱他。他富有我不用覺得自己高攀,他貧窮我們也不至于落魄。這就是女人去努力的意義。”
聽起來很勵志是吧?但是剝開教你獨立教你強大的外殼,內里還是把女人與婚姻繁殖捆綁在一起,而不是自我實現。抑或,世人眼中女性的自我實現總離不開一個如意郎君若干伶俐孩子?
男人也是一樣,“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我”還要賺錢養家不是?
并不是對仗押韻的都是真理。
繁衍是烙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但絕對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
現在中國的環境對“不婚”和“丁克”已經多了些包容和理解,人生終于有機會從傳宗接代的桎梏之中解脫出來,而不必冒著與社會近乎決裂的風險。
但是那些有了孩子或者計劃要孩子的人,卻仍然很難擺脫焦慮。
前段時間一篇文章《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很火。有次好友群里討論起來,幾個朋友不太贊同文中的觀點,說希望自己有能力創造環境讓孩子可以“綿如羊”,可以選擇不去面對殘酷的競爭。
這讓我想起第一次實習那家公司的女老板,一個已經在北京落戶的外地人。有次一起吃飯,她講起自己當年高考以高分考入北京某一流大學,卻發現同宿舍北京戶口的女孩錄取分數要低很多。
她當時覺得很不公平,憑什么只因為戶口,自己就要比別人費力那么多。她當時就下定決心:以后決不能讓自己孩子也遭受這種不公平。
十多年后,她如愿以償。
事情過去幾年,后來我也換過好幾家公司,很多事很多人都忘記了,但不知道為什么,卻獨獨對她說這話時的語氣和神情記憶猶新,那是一種無比篤定的,勝者的姿態。
這種做法無可厚非,而且讓人欽佩。
但是不這么做,也同樣無可厚非。
不愿意為后代付出這么多,說是自私也好,也是一種應該被尊重的選擇。
而且在付出之前也應該很清楚地知道,即使你再努力,也永遠無法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
就像那個女老板用奮斗給孩子換來一紙北京戶口,卻失去了很多陪伴的機會。很難說這到底是不是孩子想要的。
一個在北京的親戚,在帝都當然算不上多有錢,但也絕對比很多中產階級要好。他家孩子生下來就注定要繼承好幾套房子,是很多人要掙一輩子的東西。吃水果必須都是進口,上幼兒園的每月費用超過我的月薪,媽媽不用上班每月收收租就上萬,每天到點開車接送孩子。
這對他們來講稀疏平常,比他們好的當然還有很多,但他們已經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了。
當然并不是因為做不到,所以不去追求。他們如今擁有的優渥條件也是祖父輩努力的結果。只要肯努力,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要好上一些,不管物質還是精神上。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更高級意義上的傳宗接代。
只是,有些人的人生可能會有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月亮與六便士》是以高更為原型。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妻棄子,選擇了在繪畫中燃燒生命。他的人生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得到了圓滿。
高更的好朋友梵高也沒有走尋常的道路,甚至需要弟弟的接濟才能生活下去。歐文·斯通為他寫的傳記叫《渴望生活》。
楊麗萍在采訪里也說,每個人寄托的對象不同,一棵樹,一朵花都可以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說這些選擇都有點極端,我想分享我一個老師的狀態。
他是一個七十多歲的普通老人,生活上非常樸素。熟了之后知道他有一個兒子,已經快40歲,還沒有要孩子。
有時候也會開玩笑問他什么時候能抱上孫子,他倒是很不在意,總說那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從來不管。
他去學校開不怎么掙錢的公開課,教國畫和老子;業余參加繪畫協會,出幾本書;周末去古文化街逛,去公園寫生;不出門的時候,我們一幫學生逮著機會就上門禍禍,一邊教我們畫畫一邊閑聊。
人們總是對點評他人的私生活保持著一種旺盛的好奇心,所以明星們戀愛,分手,結婚,生子,永遠比出了什么新作品能更快傳播出去。所以借著這種新聞炒作品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更別說自己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長大獨立,想把孩子攥在手上的父母也有很多。而這種往往是年輕時為孩子付出甚至犧牲很多的父母,他們為了孩子已經丟失了自己的人生,離不開孩子,甚至會阻礙孩子建立自己的家庭。
我更喜歡那位老師可以維持得體的距離,保全各自獨立的生活。
說起來,越是看起來“自私”的父母,不為孩子做出過度犧牲,在孩子長大成人后,反倒是能得體退出,“無私”地把孩子送去組建新的家庭,同時還能把自己生活過得很精彩。
我也希望幾十年之后,“父母”不是自己最重要的那個標簽,可以和孩子有各自精彩的生活。
不放棄傳宗接代,但是不把它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也許是一種還算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