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迭代,其實就是依托了電商的扁平化渠道之力,繞開耗時耗人工的地區經銷商體系,直面消費者的結果。也是互聯網+時代,商業思維的轉型關口,即從過去我就這些貨,我賣你什么,你就用什么,轉變到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上來。
文/張書樂
刊載于《株洲日報》2016年2月15日天臺時評版
據報道,2015年株洲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50億元,較上年增長75%,其中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8億元,增長48%。而其中最大的亮點,或許就要算株洲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打造的阿里巴巴株洲產業帶平臺,其自2013年12月25日后上線。目前,在全國200余個區域產業帶項目中綜合排名第7,入駐商家總數達2000家。
而在相近的時間,另一報道亦指出“株洲褲業熱衷于為‘淘品牌’代工,做電商貼牌,但缺少拳頭品牌”。
服飾作為株洲電商產業發展的一個剪影,本身頗具株洲特色,而這個剪影,依然是舊時蘆淞服飾的老三篇——玩代工生產、重批發走量、無品牌特色,只是多了個互聯網+的外套,拼的是人海戰術。其實這不獨是服飾,株洲的眾多快速消費類產品,在遭遇電商之時,大多如此表現。
這其實就是長期以來做批發和代工的積弊所造成的惰性思維后遺癥。電商時代和過去傳統商業模式最大的不同,并非是連上了互聯網與否,而在于是否快速迭代。比如女褲,過去是廠家預測或制造大眾流行風向,然后大量訂單給代工,走海量批發路數,唯有此,才能在省、市、縣各級渠道保持利潤的情況下,保證自己賺錢。而電商則不同,直面每一個消費者,需要釋放的是個體需求,而非大眾需求。
一年一代或一季一代的舊模式也就不再使用,幾天一個新產品、幾周一個升級版,就如同我們的手機App每天都在更新一樣,不斷的去迎合小眾的需求。哪怕全國乃至全球,就一個人需要一條印著紅配綠猴賽雷花樣的女褲,也可以成交。關鍵不是有多大產能,而是版式設計要夠快夠多,不斷的在市場上去試錯,最終讓自己賣出去的款式不一的小眾商品,在合計數上超越過去批發代工的所謂爆款,最終形成自己利潤的超大長尾,更何況,誰說小眾商品就不能刷成爆款呢?
這種快速迭代,其實就是依托了電商的扁平化渠道之力,繞開耗時耗人工的地區經銷商體系,直面消費者的結果。也是互聯網+時代,商業思維的轉型關口,即從過去我就這些貨,我賣你什么,你就用什么,轉變到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上來。
或許這樣說,依然難以理解,不妨換個產業,舉個未必恰當的例子。炎陵的黃桃很好,而且沒有款式,無法快速迭代。那么在傳統商業和電商中的表現該如何?過去的模式是,你訂貨,要有量,我才起運;而電商下,一箱我賣,一斤我也賣。就算消費者口味奇葩、只想嘗鮮,只要一個,我還是賣,只是未必包郵哦,親!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個品牌包裝,那么就請在黃桃外面包上禮盒吧,一箱的禮盒、一斤的禮盒、一個的禮盒,甚至如褚橙一樣寫上些勵志的雞湯,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