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車的轟鳴中又踏上了這片土地,在嘈雜的人聲中,望著忽明忽暗的車廂,一個個快速向后移動的房屋,我選擇開始讀這本武志紅的《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稱,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怎么可以做到這一點呢?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是,不做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自然地流動,這時,我們會發現念頭一個接一個,但當念頭可以停歇時,真相自然映現。】
回顧以前的很多時刻,我們大部分時頭腦中充斥著太多的想法,時而高興時而悲傷,而這個時候頭腦往往一片混亂,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無法集中精神;但我們肯定也有過非常安靜的時刻,是心的安靜,這個時候安靜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記得之前讀曾國藩家書的時候,曾國藩在遇到難以決斷的事情時總會一個人呆在房間里,點上一炷香然后靜坐,這個時候紛亂的思緒開始一點點的被撥開,答案也最終浮現在眼前。
【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是一個輪回,幾乎沒有誰不是不斷地陷入同一種陷阱,然后以同樣的姿勢跌倒,最后發出同樣的哀號,但在這種哀號聲中,又總是可以聽到濃厚的自以為是的味道。】
性格決定命運,古往今來一些對人性通透的人總是能夠根據一個人的人性了悟這個人一生將要經歷的起伏,尤其是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不管是再厲害的人物,總是會有性格上難以改變的東西,明明知道這樣會造成敗局但還是無力去改變。工作生活中更是如此,一份工作你遇到了瓶頸,如果這瓶頸你無法克服逾越,之后你不管是換多少工作都還是無法繞過這個瓶頸直到你突破它為止。佛經上說,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自己要完成的課題,比如說你這一輩子無法了悟,那么下一輩子你仍要繼續完成這個課題直到你能大徹大悟。
【喋喋不休的人只對自己感興趣】
這個特別有意思,越長大我們可以交心的朋友越少,朋友這個詞也變得越來越功利,好不容易交到的朋友,在溝通中也總是出現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都不愿意做那個默默的聆聽者,而聆聽者則是你給別人的最好的禮物。一直以來都自以為是一個很不錯的聆聽者,但是看到這里不禁回想起之前跟朋友聊天的場景,可不就是一邊聽朋友說,一邊在想自己遇到的人和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微妙,一點小小的變化對方都能感覺的到,所以在今后的聊天中就如武志紅老師所說的那樣:當你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要僅用你的大腦去聆聽,還要用你的整個身體去聆聽,在聆聽的時候去感受你內在身體的能量場,這會將你的注意力從你的思維中帶走,并創造一個真正的沒有思維干擾的、便于真正傾聽的寧靜空間。這樣,你就會給予其他人存在的空間,這是你可以給別人的最珍貴的禮物。
【檢驗我們是否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一個簡單標準是:我們是否抱怨】
這個檢驗標準太厲害了,對于我來說非常的實用,有時候自以為不是一個愛抱怨的人,但是當遇到一些讓你不開心的人或者事的時候,需要找一個人來傾訴,傾訴沒有問題,但是傾訴的多了,很多事情就變質了,而你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個喜歡抱怨的人,抱怨一點好處都沒有,剛開始跟別人傾訴的時候,別人可能還會安慰你,但你同一件事情反復的去說的時候,不僅讓你處于抱怨的漩渦,也讓傾聽的那個人變得對你失去了耐心,畢竟誰都不喜歡一個愛抱怨的人。首先要弄清楚讓自己不爽的人和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么一方面要自己去承擔,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去尋找解決的辦法。比如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的工作,首先這份工作是你自己選擇的,不管是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匆忙的決定,都沒有人拿著刀逼著你非要選擇這份工作,所以要么你繼續承受這份工作帶給你的折磨,要么爽快的另找下家離開這份讓你厭煩透頂的工作,畢竟做這份工作的人是你,你的感受跟別人說的再多,別人也不可能體會一二,抱怨并不能帶給你任何實質性的幫助,當你開始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時,抱怨也就離你遠去了。
【為何我們越愛越孤單】
當兩個人的渴望相契合時,所謂完美的愛情出現了,然而,即便如此,這也不是相愛,而只是一種命運的一種偶遇而已,我們看見的只是自己的世界,我們并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更多情況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個人多么愛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愿,自動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報你的好,甚至,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愿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報你。因為一旦這么做,他作為一個人的獨立存在就不存在了,他就淪為一個工具,一個滿足你的夢想的對象。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渴望愛,都愛過,然而,要命的孤獨卻糾纏著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
這一段還是非常讓我震撼的,如今我們都在說女性獨立,經濟獨立,其實最重要的是人格的獨立,怎樣才是人格的獨立那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夠遵循自己的想法。在這里武志紅老師列舉了比較多的例子,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一旦在愛情中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那么最終的結局就是被拋棄。
【教孩子知識,不如教孩子愛】
這一點我非常贊同,雖然我還沒有結婚生子,但是我一直都覺得愛太重要了,作為一個成年人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愛再多都不會過分,對孩子的愛很重要,對老人的愛更是重要。很多心理學書上的咨詢案例都會追溯到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雖然不能任何事情都要說到原生家庭,但是一個成年人的很多行為習慣更深層次的原因真的跟小時候有很大的關系,尤其是潛意識中的不被自己所察覺的一些東西。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好好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給予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另外就是我們慢慢老去的父母,他們更像是越來越小的孩子,他們經歷了一生中的各種苦難,帶著一顆滄桑的心走向暮年,他們的心越來越柔軟,像孩子一樣需要呵護。
在火車的轟鳴聲中,這本書也看到了最后一頁,望一望停靠的站臺,心中多了很多的溫暖,春夏秋冬又一春,季節替換,歲歲如此,生而為人雖然艱難卻也是難得,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好好去愛,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