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立夏,我的生日,二十年前我從母親溫暖而安全的身體里出來的日子。從立夏的前一天開始,我就一直在期待著有人給我送來生日的祝福,可是遺憾的是似乎沒有一個人記得這個我人生中十分、萬分重要的日子,不免覺得可悲、可嘆。一天下來,不經意間重要執著地質問自己,為什么沒有人記得你的生日?你的人際關系已經差到這個地步了嗎?那些你認為的好朋友真的對你有真誠的友情?......越想越難過,腦海里不知不覺就萌發了自我厭惡感,沒有人在乎我,長相一般,學習一般,為人一般......普通到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也沒有任何影響。自己和世界的確是存在著一層,不,很厚的、一層又一層的隔膜、玻璃、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鋼筋混凝土鑄成的怪物。
我時常想,人們大多時候都會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厭惡感的。小的時候是別人家的孩子,是老師的責罵,是父母的皺眉;稍微大一點,還是成績的比拼,資源的競爭。說到這,我實在想吐槽一下老師們假仁假義,冠冕堂皇地對學生說,在大學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中國當代學生完全是工具理性主導的流水線大批量產品,覺得我們個個都太功利了,和斗雞似的整天都只盯著分數,殊不知早就有一句“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了。如果不是中國的教育只看著分數,就像經濟只看GDP什么的數據,而漠視過程、無視后果,中國的學生何至于“高分低能”,甚至天分、創造力全被抹殺。我還能依稀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畫畫,也不是畫什么靜物,而是用筆把那小腦袋瓜里天馬行空的奇特場景全都流了出來,一張稿紙上面畫滿了東西,怪模怪樣的人,動物,老鼠,門,門上面是葡萄藤和大串大串的葡萄,還有奇形怪狀的、梳妝臺、鏡子、梳子,往右邊好像又是另一個場景,或許是老鼠娶親?......為什么這么畫呢,我也不知道,就是單純想這么畫罷了。可是小學3年級時,拿起筆我已經不知道要畫什么了,只好模仿者故事書里的插圖,畫一個美女。再大點發現連描摹都很難,照著畫都能變形.......創造力就這樣一點一點消失不知留在了哪個美好的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