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燈光舞臺絢麗多彩的燈光秀和震耳欲聾的DJ音樂,以及瘋狂忘我的即興舞蹈,兩天的MakerFaire終于落下了帷幕。早上醒來,感覺好像還活在夢中一樣,似乎一出門還能碰到熟悉的伙伴們,還能一起與MakerFaire共同狂歡。難忘的時光總是如此短暫,回首過去的日子,難說再見。
四年前,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想要努力改變,我第一次把昵稱換成了DreamMaker,那時只想能夠讓自己變得更正能量一些,更樂觀開朗一些。而想到用這個昵稱的時候,我還對Maker沒有一點概念,在北方的一個小城市里,做著改變自己的夢。
圖1 用Minecraft做的昵稱藝術字
那時應該是高二,第一次接觸樂高Mindstorms機器人,第一次接觸青少年科技教育套件,第一次接觸到了編程,雖然那時還對它毫無感覺。
高一升高二的那個暑假,自己什么也沒干,不知道是哪里來的興趣,一口氣看完了三四十部有關科技,有關未來,有關更廣闊的世界觀的電影,那時就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想要了解這些各式各樣的新鮮科技,新鮮事物,并把他們講給其他人聽。
了解了那么多有意思的科技以后,我突然發現,好像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過這些東西,大家只覺得它們很炫很酷,但并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么。
于是,在自己換昵稱的同年,帶著對科技,對科普發自肺腑的熱忱,我在高中學校的報告廳舉辦了人生中自己的第一場大型講座。雖然現在看起來,當時的講座內容都是一些很簡單的科普,講座過程中也接二連三地出現差錯,但是對我來說,仿佛看到了新世界的一道光,同時,在準備講座的資料時,我也依稀了解到了一些關于Maker的概念,沒想到日后會結下那么深的緣分。
圖2 高中時舉辦的未來科技暢想講座剪影
結束了高三瘋狂的備考生活,在那個最輕松的暑假,我又遇到一位貴人,雖然我從未真正和他見過面,但他的書卻第一次讓我真正意義上的對Maker和創客有了概念,他就是克里斯·安德森。在看完了他的《創客:新工業革命》之后,我又有幸閱讀了他的《長尾理論》,令人驚訝的是,書中描繪的場景和概念正在一點一點變為現實,長尾和創客的概念也在逐步興起。
來到電子科大之后,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個理工科院校濃厚的科技氛圍,之前自己在高中時只在書中看到的詞匯與技術,都在這里眼見為實。機器人、物聯網、3D打印、全息/VR,都帶給我了不小的震撼,那時也是第一次學會了操控四軸無人機、制作全息金字塔、使用SolidWorks制作3D模型圖、用焊錫繪制出自己想要的電路圖……
圖3 大學期間設計制作的電子科大校慶紀念品
同年,由于自己對創客文化的理解,我也加入了清水河這邊的科大創客空間,認識了很多在機械、電路和編程方面非常厲害的學長,看著機器人在他們手中一點一點成型,新創意一點一點變成現實,也讓我對Maker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由于我自己是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當時也在忙著自己的學生組織活動,所以我也有了把創客文化融入其中的想法,同時,在對軟件的理解豐富起來之后,我也了解到了另外一個概念:極客(Geek)。
如果現在讓我去細致辨別這兩個詞匯有什么區別,我想我也難說的出來,不過,如果說創客是對造物的熱愛,那么極客則是對計算機技術的無限熱忱,創客包含極客,二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動手去做。
經歷了大一這一年的學習過程,我終于對創客文化有個更加豐富的概念和理解,也更加有了發自內心的認同感,這年,我又遇到了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書,馬克·哈奇的《創客運動》。書中描述的一種愿景至今都讓我感到震撼。他希望在高校里能夠建造一個集中的,大型的創客空間,把機器、車床從各個學院封閉的實驗室中搬出來,整合在一起,配以工作臺和隔間,供全校師生使用。
試想,當學機械的同學與學能源的同學在一起探討新型電池的制作,當學自動化的同學與學法律的同學一同了解技術背后的知識產權保護,學計算機的同學與學外語的同學一起翻譯國外的技術期刊,學管理的同學與學技術的同學一同交流技術團隊的管理經驗……
當技術沒有了學院的限制,沒有了文理科的限制,更多的創意與想法將會在這里交織,更多的思想將會在這里碰撞,更多的夢想將會在這里變為現實。當然,這也是作者馬克·哈奇現在的一個小小愿景,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大學一定能夠打破學院與學院之間的限制,讓技術不再是各個學院束之高閣的專利品,讓科技不再是理科學院的專屬。
時間來到了大二,經歷了搬校區以后,我們更多的時間也被投入到了技術課程的學習之中,這時我又遇到了一位同學,也是他讓我了解到了一款Maker制作的強力工具:樹莓派。
在前期的查閱資料之后,我了解到,現在世界上創客們普遍使用的開發板共有兩種:一種是大家所熟知的開源硬件Arduino,另一種,則是Hacker們最愛的Raspberry?Pi。
相較樹莓派而言,Arduino是為了實現更加快速的原型設計與開發,適合非編程專業的同學了解和學習編程,而樹莓派則給了軟件工程師們更大的發揮空間,從攝像機到家庭影院,從傳感器網絡到智能眼鏡,從六足機器人到四軸無人機……
圖4 大學期間開發的樹莓派環境監測儀
在大二的日子里,自己也借助了這個有趣的小派玩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同時我也在繼續搜集著與創客有關的資料,不知不覺,大學兩年技術學習的課程步入了尾聲,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了解更多自己喜歡的書。后來,我陸陸續續讀完了《3D打印:從想象到現實》、《工業4.0》、《虛擬現實:從阿凡達到永生》等等技術科普類的圖書,感覺自己仿佛又踏進了更多更感興趣的世界。
大三開學伊始,我從成都創客坊那邊了解到了MakerFaire將要落戶成都的消息,因為之前了解過它在深圳和美國舉辦的盛況,所以也對這次活動充滿了期待。
于是,在十月初,我也拉上了西財的好朋友一起趕到了位于西部智谷的木牛流馬創客空間,參與了MakerFaire的第一次籌備會,這次也了解到了成都、重慶、貴陽等等各地創客空間的發展情況,也感受到了創客運動在中國逐步興起和發展的環境,也正是在那次會上,我第一次認識了祎姐。
散會之后,我們也聊了很多有關創客、有關柴火的話題,也感受到了大家對于造物的熱忱,滿滿一下午的時間,收獲頗多。
后來就到了組委會籌備的時間,時間到了十一月,我們終于等到了MakerFaire成都志愿者招募的消息,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拉上沙河這邊Firework工作室的小伙伴們一起報了名,也是在那個時候,第一次認識了曹曹。
圖6 在穹頂內欣賞3D天文館的奇幻表演
晚飯是和參展的幾位日本展商一起吃的,其中一位已經參展了很多屆的展商,10月份剛剛結束深圳MakerFaire的展出,又大老遠趕來參加成都的首屆展出,而且他們的很多創意也并不是為了賣錢而來的,而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些好的創意,可以看出他們對于Maker和創意分享的熱愛。
經歷了一個興奮難眠的夜晚之后,MakerFaire成都終于拉開了帷幕,和我們對接的是加拿大的Makefashion團隊,短短的兩天時間里,我們也和首席設計師Catherine、設計師兼模特Alexandra?成為了好朋友,女生們幫忙換裝,男生們幫忙清點人數,backstage兩個小小的房間,亂中有序的工作,幾位小伙伴全傾全力地付出與幫助,讓兩天的時裝秀都煥發出了別樣的光彩。
在志愿活動的間隙,我也和許多遠道而來的小伙伴們一起,走遍了整個園區,體驗Big?Face,制作吸管機器人,觀戰機器人格斗,聆聽樂隊表演,品嘗東郊的美食,兩天短暫而難忘的時光一晃而過,還有太多的話沒來得及說,只有留到下一次智匯節了!
最后,我也想感謝柴火創客的所有工作人員,是他們的付出才促成了這么棒的MakerFaire?成都,才帶來了這么多好玩的創意和想法,感謝曹曹,祎姐,Melody,何老板,店長,夏夏,仙媽,昊昊,胖子,姚程,交大創客空間的同學們,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很多工作人員們,當然還有我們可愛的志愿者們,雖然最后很可惜沒有跟大部隊一起拍成全家福,但是也很開心短短的兩天時間,能夠跟成都地區這么多院校的同學們共同工作,共同交流,這注定會成為人生經歷中一次不可多得的志愿活動,也會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志愿活動!
MakerFaire?Chengdu,難說再見!
小伙伴們,我們明年再見!
圖8 與《Make》雜志創始人Dale的合影
圖9 清晨的東郊記憶MakerFaire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