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 第一部分
沉默,可以被解讀為失語,也可以被解讀為爆發(fā)前的蓄力。
影片開頭,一個由遠及近的推鏡頭。背景播放著超級老鼠的新聞,而亞瑟在化妝臺前安靜地為自己畫上小丑的妝容。他的食指插進兩頰,向上掰動即是笑臉,向下掰動即是哭臉。一滴淚珠從右眼眶流出,劃破了妝容,便是小丑這一符號的最簡單表意——用偽裝出的開心來掩蓋內(nèi)心真實的悲涼。
整部影片一直在模糊笑與哭之間的界限。亞瑟的病癥是控制不住的大笑,一方面,他的笑全都不是由開心的情緒驅(qū)動,而是由壓力、痛苦來驅(qū)動。另一方面,如果你不直視他的表情,僅僅閉上雙目細聽這個聲音,你甚至無法分辨出這究竟是在大笑還是在大哭。
喜極而泣,苦盡甘來,笑與哭本就是一體兩面,所以說喜劇的背面都是蒼涼。不妨做一個實驗,當一個人用鼻腔低笑時,這個聲音很像哭聲。
小丑便是用哭聲作笑料的丑角。
當我們在談?wù)撔〕髸r,有必要將Joker與Clown做一個區(qū)分。在中文的語境下,他們都譯為小丑,因為中國本就沒有這么一個職業(yè)。
在英文的語境下,Joker可以被翻譯為弄臣,是宮廷中通過插科打諢來逗帝王開心的人物。不過不同于清宮劇中常見的唯唯諾諾的太監(jiān),Joker其實更像是諷喻的諫臣,他們是宮廷中唯一真正享有言論自由的人。有趣的是,Joker常常由侏儒來擔任,而《小丑》中那些政治不正確的笑話也大多放在侏儒身上。
Clown往往是馬戲團中的角色,用默劇的形式表演笑話,2010年短片《默劇女子》也可以視作Clown的一種。簡單來說,Clown就是拿自己的傷痛開玩笑,充滿羞辱。
影片中為了引出小丑這個名字,讓脫口秀主持人稱亞瑟為Joker,嚴格來說這是有誤的,應(yīng)該稱其為Clown才對。
熟悉DC世界觀的影迷都知道,DC的小丑用的是Joker這個名字。《小丑》是有關(guān)Joker的起源故事,是亞瑟變成小丑的過程,實際上,便是一個普通人由Clown變成Joker的過程。
可以說,所有站在政治不正確的角度來指責《小丑》的人,都是《小丑》這部電影所鄙薄的人。
亞瑟與侏儒都是被世界所邊緣化的人,因此他們也是唯一互助的人。“迷你高爾夫?qū)δ銈儊碚f是不是就等于正常高爾夫?”語出自掌握著“健全”這一話語權(quán)的人;而被亞瑟放走卻夠不到門鎖,來自于商品世界的邏輯。對侏儒的笑話在本片中絕對不僅僅是一種嘲笑,更深層的,是對于這個與邊緣人相對的“中心世界”的反諷——你們表面上那么溫柔慈愛,做的卻都是些什么逼事兒呢?
《小丑》直指北美話語體系的裂痕,故而也無法被北美媒體所接受。MTC的評分恰到好處地踩在不及格的爛片位置,這也自然,一部真正拍出小丑氣質(zhì)的電影,又怎么可能溫柔和善呢?
諷刺的是,能收到美媒好評的,要么是漫威系的合家歡與人畜無害,要么便是《水形物語》《綠皮書》這類在邊緣人臉上涂上笑臉的影片。這些電影的作用,僅僅遮蓋住深層的苦難,讓受難者繼續(xù)沉默罷了。
小丑那句“put on a happy face”,說的便是“你的哭聲值得被聽見”。因此,如果僅僅把沉默當作失語,以為可以繼續(xù)將其凌虐,那就太自傲了。沉默,是爆發(fā)前的紋絲不動,是警示你收手的靜止符。
沉默者甚至會大笑,一種壓力與自嘲的大笑,這是對權(quán)力者直接的挑釁,是最后的警示。越過這條警示線,便是地鐵上的三具尸體,是邊緣人與中心者的決裂,是急風驟雨的開端。
《小丑》中的政治革命是《V字仇殺隊》的另一面,這是無序的、暴亂的,它帶來的傷害不僅僅針對中心者,而是會擴散到全社會。可以說這是一場群氓的暴動,一場無意義的暴動,甚至無異于一場恐怖主義活動。
但是所有誅心地指責《小丑》的人,又掉進了另外一個誤區(qū)??梢哉f《小丑》是不具備煽動性的,因為其中的劇情推進都極為荒唐,更像是亞瑟一個人在自怨自憐。而影片展現(xiàn)的便是,這種自悲的郁氣無處宣泄,反而越積越重,最終必然導(dǎo)向一種暴力的、無意義的、無差別破壞的暴民運動。
小丑并不是政治運動的發(fā)起人,說實話,他不配。影片中展示的暴動完全不是任何一個個體能夠帶來的,那是一場由“哥譚市”發(fā)動的暴亂。市長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宣稱要改變你們這幫暴民,他以一種反推動力助推著暴動。
可以稍進一步說,這場暴動是蝙蝠俠與小丑的共謀。只不過人們會歌頌未來冉冉升起的人民英雄,而不會記得被摁在水溝里凌辱的小丑。
每個邊緣人都是Clown,但不是每個Clown都有機會變成Joker?!顿だ詡鳌分?,伽利略被羅馬教堂燒死前,安德亞雷悲吼:“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伽利略沉靜地回答道:“不,一個需要英雄的民族更加不幸?!睋Q言之,我們或許可以說,一個沒有Joker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個需要Joker的民族更加不幸。
其此歟?非此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