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境是2013年前往香港,此前很少出去旅行,中國內地以外的世界是那么陌生,前往香港的班機上甚至有宛如星際旅行般的激動與欣喜。
在那之前,關于世界的記憶只有各種電子媒介和印刷品傳遞出來的影像。照片、錄像帶、VCD、DVD,它們構成了我對外部世界完整的平面認知。于是,內地以外的世界在記憶中,一直是有「分辨率」的制約的,尤其對于視頻資料。
在HD時代之前,DVD是最高的分辨率,它的視頻制式有兩種:PAL和NTSC。PAL的分辨率是576p,NTSC是480p。前者廣泛分布于歐洲二區碟,后者主要分布于北美一區和港臺三區。
大量的北美、日本以及港臺節目都是NTSC的,這種制式的畫面輪廓有一種朦朧的粗糲,相較于PAL的清晰度略低,于是對NTSC國家和地區的印象,一直有一種粗糙的朦朧感,這種朦朧產生了恰好的距離美:人的臉上沒有毛刺,地面和建筑缺少細節,有特別的神秘感。相反,大多數法國電影是以PAL二區制式發行的,于是法國在我印象中的清晰度明顯會比上述地區要高很多。
這種印象,是在去香港和臺灣之后,徹底打破的。
原來,這個世界上各地的分辨率都是一樣的清晰,油麻地警署是清晰的,楊德昌粗糲膠片背后的臺北是清晰的;由于沒有霧霾,它們的清晰度反而比生活的內地高出許多,如果內地肉眼的分辨率是1080p,那么它們的分辨率則是4K。
這種記憶中分辨率的錯位,不僅存在于地理位置,也存在于時間。說起四五線城市,不可避免會想起賈樟柯的「小武」。這部賈樟柯二十年前用16mm膠片拍攝的電影,得獎無數,可我看過的最清晰的版本,也不會比錄像帶的清晰度高很多。很少去四五線縣城,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印象,也留下了粗鄙、破陋的印象。
國慶來到騰沖這個邊境小縣城,立即感覺回到了20年前「小武」里狀態,相似的是低矮的樓房,慢節奏和90年代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冷清,靜怡,街上沒有小混混,翻修過的城區整潔有序,藍天白云更是把這個縣城的畫面提升到UHD。
去年在非洲出差,也有時光倒流到20-30年前的感覺,盡管街道破舊,滿街日本淘汰的二手車,可畫質仍然是高清的。
去的地方越多,越感到人或者媒體的記憶是不準確的,它難免受限于記錄技術、選擇性表達需要或者出于藝術目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失真是間接接觸這個世界的常態。
世界的分辨率從來沒有變化過,不信,你去電影節看看「經典4K修復單元」或者看看CC藍光修復版資源,那些老舊的模糊的影像頓時煥然一新,和當下電影的畫質不分伯仲。
不如,當我們回憶那些有分辨率失真的片段時,給它們來一次4K修復,或許更能接近它原本的樣子吧,過去沒有那么好,也沒有那么壞。
——于2017年10月7日MU9715昆明飛往武漢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