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瀟 ?萱
完美是古人眼里的月球,今人眼中的北極星,美好卻難以達到。然而,歷來人們都追求完美,完美是一種目標,一種堅持,一種追求,始終激勵著我們的進步,使我們不斷向其趨近,但終難以達到。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去爬的太高,打從半高處看,世界顯得最美好。”比起苛求完美,我更欣賞這種“半”的哲學。
“半”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客觀存在。“花半開,月半圓,酒半醉”也是文人雅士們極為追求的朦朧意境。那句“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便將這種“半”的朦朧之美刻畫得淋漓盡致,韻味無窮。然而,世上沒有起初便會追求殘缺之美的人,選擇“半”也往往包含著求全不成的無奈。
在非洲大陸,動物一旦被舌蠅叮咬,就可能感染上“昏睡病”而死亡。科學家發現,舌蠅的視覺,一般只會被顏色一致的大塊面積所吸引,舌蠅從不叮咬斑馬,因為斑馬一身黑白相間的斑紋,對舌蠅而言,往往視而不見。然而,斑馬身上色彩對比強烈的斑紋,卻使它很容易受到獅子之類的捕食性動物的攻擊。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選擇,這便是人生。
正如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塵埃,它污染空氣,但它又把我們的天空渲染的更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陽光照進室內,會有許許多多細小的塵埃在飛舞,正是這些小小的塵埃在反射和散射著陽光,使陽光變得柔和、舒適。塵埃還有過濾光的作用,它濾去太陽的紅、橙、黃、綠等較強顏色的光,留下的是較弱的藍光,于是,天空變得蔚藍、溫柔。
存在就是合理,天空容納塵埃,原來是美麗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因為有博大的胸襟。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但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東西,所以,我們面對選擇時,可以多一點從容,面對萬象時,會多一點寬容。
中國有一句俗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如果有人對我說:“我看見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那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他:“你看到的一定是雕塑或者是別人什么東西,我敢肯定他絕對不是一個有著鮮活生命的人。”
如果你做事,那就有可能出錯,一個永遠不犯錯的人可能是他從來不做事。但當我們犯了錯的時候,卻沒有勇氣承認,總是找來很多美麗的謊言,試圖給錯誤披上蒙娜麗莎的外衣。最終發現那不過是皇帝的新裝罷了。在家人和朋友面前霎時被打回原形。把“無地自容”又在自己身上上演了一遍。其實有三個字可以讓所有人都原諒你。那就是“我錯了”。如果有人對你的錯誤大加指責的時候,你不是極力狡辯:“是時間的錯,是電腦的錯,是天氣的錯,是......而是說:“我錯了”,我相信那個指責你的人后面要說的話一定會立即噎回去,換來的是如泉水叮咚般動聽的聲音:“知道錯了就好,下次注意點啊!”試問還有什么結局比這樣的結束語更溫暖人心呢?錯了就錯了,錯了一次并不代表我們不行,錯了一次并不表示我們永遠都會錯,一個正確答案的背后有許多錯誤的答案支撐著。猶如高樓大廈的基座,猶如參天大樹的根基,我們勇于承認錯誤,然后找到錯誤的原因,改正它,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一點我在學記團每周的值班過程中深有體會。沒有失敗,成功也是不完美的成功。
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們心靈的藥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它本來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現給我們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無疑是自討苦吃。
從前,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弟子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老和尚對兩個弟子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葉子。”兩個徒弟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這片樹葉雖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葉子。”二徒弟在外面轉了半天,最終卻是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看到了許多許多樹葉,但總也跳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實際的一味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終往往是兩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們才會明白: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了許多機會,這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揀一片最美的樹葉,需要擁有一份智慧,一份思索,一份對自身實力的審視和把握。愛因斯坦上小學時,老師讓學生交一件勞動作品。愛因斯坦把一只笨拙又丑陋的小板凳交給了老師。老師看后很不滿意,愛因斯坦又從身后拿出兩只更為丑陋的小板凳,對老師說:“剛才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它要比這兩只強的多。”人生中,我們應該具備愛因斯坦的勇氣,不要只是好高騖遠,而是應該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的去揀你認為是相對完美的樹葉。
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們不能杜絕缺憾,但是我們可以深華和超越缺憾,并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就會產生追求的目標;有了目標,就如同候鳥有了目的地,即使總在飛翔,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由期望的目標,總是能夠堅持下去。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就不會為了種種所謂的人生缺憾而耿耿于懷了。
如果說完美是毒,那么缺陷就是福了。很多人不是都很欣賞“缺陷美”嗎?“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實就是一種對缺陷美的肯定。我們不可避免地追求完美,但無需苛求完美,需要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堅守一份為人處事的原則,保存一種美好的信念。即不必改造那自然的意境,也不必打破那最美的恬淡,更不必破壞那最初的真誠。縱使遭遇困頓挫折也不會暗自悲戚,意志消糜。以“全”的精神,“半”的心態坦然面對世間百態,人情冷暖,那么還有什么是值得煩惱憂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