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帽子丟了,今天把學平險表格以及錢送到小飯桌.....我都沒有特別囑咐,今天放學回來,帽子也自己找回來了,表格和錢也交給老師了。
我說寫作業吧,根本都沒有去管作業有哪些,人家自己記錄,自己負責完成。然后去上英語課,回來收拾書包,繼續看書。看書真的成了目前最最大的愛好,完全可以做到廢寢忘食啊。
最近我在反思,我們平時還是對孩子太嚴厲了,特別是最近感覺尤其厲害,比如一件小事(吃飯過程中說話或者玩)做得不好,我在說他,爺爺在說他,爸爸也參與來說他,最后我都覺得為他打抱不平了,至于嗎?
我覺得家庭中,爸爸媽媽要有分工,如果同一件事情,當一個人在教導的時候,另一個人就不要再參與了,除非對方提到你,希望你參與。
那么如果另一方如果覺得自己的主意更好,也想告訴孩子,怎么辦呢?那就換一個場合,換一個時機,如果孩子再次出現類似問題時,再告訴他。或者私底下跟另一半說自己的建議,下次備用。如果孩子已經改正了,就不要重復說了。
我特別想把這個想法分享給我們家先生,我覺得家庭中,需要有一個人,爸爸或媽媽當中的一個人,扮演80%的時候都不發脾氣,都會偷偷“包庇孩子小錯誤”的“保護傘”(或者用溫和的口氣給出建議),做孩子無話不談的“知己”,這樣孩子將來長大了才會把不愿意跟任何人分享的內心秘密吐露給他/她。
那么這個人最好不是每天長時間跟孩子呆一起的那個人,畢竟長時間呆一起,各種小錯誤總是要有人來指出和糾正的。所以,這個黑臉的角色不得不由媽媽來了。
這么分工,并不是所有管教孩子的細節問題都交給一個人,只是把“所謂的黑臉部分”交給一個人。甚至于白臉的爸爸,也可以私底下把孩子需要教育改正的問題,告訴黑臉的這個人。
其實,很多時候當孩子做錯了,只要和顏悅色指出來,告訴他正確方法就好了,不用講一堆道理。有時候他當時表現不是特別心悅誠服,但其實他已經知道了。比如去年一直擔心沐心課堂紀律問題,今年開學問老師,說紀律很好,回答問題也積極。看,給孩子點時間,只要他內心舒坦,不刻意執拗,都能做好。
總的來說,教育孩子也需要不斷調整策略。要讓孩子既不缺乏愛,又不缺乏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