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記
“如果說蒙特梭利像哥倫布一樣發現了新大陸,并不夸張。哥倫布發現的是外在的新大陸,而蒙特梭利發現的是內在的-孩子心靈里的新大陸。這的確是一項重大的發現。就像美洲大陸對于哥倫布,萬有引力對于牛頓一樣真實。使他聞名的就是這個發現,而不是她的方法。”
? ? E.M.Standing
一、蒙特梭利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是全員教育,主要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和獨立能力,為孩子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固的基礎。
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什么是蒙特梭利。因而帶來了很多的誤解。
小測驗(判斷題)
1.有人說蒙特梭利是一種與傳統教育不同的特殊的教法。(錯)
2.有人說他是為有錢人開的貴族學校。(錯)
3.有人認為他是一個連鎖學校的名字。(錯)
答案:
1.蒙特梭利的確從特殊教育開始的,但是后來它主要是致力于正常的兒童。除非蒙特梭利幼兒園里有學特殊教育的老師,才招收特殊兒童。
2.它也不是為有錢人開的貴族學校。實際上蒙特梭利的第一個兒童之家是從貧民窟開始的。
3.蒙特梭利她非常謙虛的認為她并沒有發現什么、沒有法明什么。她只是把她所觀察到的孩子們所做的記錄下來,所以她從來沒有申請過專利。如果相關部門允許的話,任何幼兒園和學校都可以用蒙特梭利這個名稱。
蒙特梭利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地最先進、最科學、最完善的教育體系之一。它是由意大利第一位女醫生、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傾其一生的精力所建立的。
蒙特梭利通過對兒童細心的觀察和充分的研究,她發現人的智力不是一出生就定型的,而是通過在一個自由的社會環境中,通過感官的經歷,而不斷提高完善的。并且0-6歲的孩童有吸收性心智。學習對這段時間的孩子來說,是一個自然愉快的過程,不需要成人施加壓力。
為了滿足孩子自然發展的需要,她設計了許多美觀、實用、科學、智慧的教具,讓孩子們在一個預備好的輕松愉快的環境里,自由的探索、學習來豐富他們生活的經歷,激發孩子的潛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專注力、創造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蒙特梭利她這個人以及她在跟孩子工作過程當中,通過觀察孩子自發的行為,她發現了孩子發展自然的力。從而建立起了她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包括她為孩子們所研制所設計的教具,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蒙特梭利教育
二、蒙特梭利教育的科學性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是蒙特梭利在當時對生物學,尤其是胚胎學,人類學、心理學以及生命哲學充分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承繼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以及法國心理學家戴庚和伊卡的教育理念。它的根基是非常堅固的。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不是源于實驗室。我們都知道很多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他得出的結論是基于在現實里用動物做試驗而得出來的,但他把這個結論用在兒童身上。包括我們上堂課所講的大腦發展的理論。很多這些結論都是用動物做實驗得出的一個結論,然后推論到人的身上。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她在和孩子們工作和互動過程當中,她通過對孩子們自發行為的觀察和充分的研究而發現的,這是他的生命的規律和現象,它是基于這個而創建她獨特的教學的教育哲學教育理念。
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我們說是非常科學的,因而它不會過時的。
三、孩童的秘密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和在愛與自由的前提下,發展的能力,并且孩子們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方式與成人截然不同。他們有自我構建、自我發展的能力。解釋一下: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和在愛與自由的前提下發展的能力。這句話并不是蒙特梭利發明的。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往前。孩子的自我構建是蒙特梭利首度提出來的。
四、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
生命的潛能,我們可以用種子做例子。種子看起來很小不起眼,但它本身富有生命力,它有生命的潛能。只要有合適的土壤、陽光、雨露,它就會生長。如果再加上園丁的辛勤的照顧,必然會開花結果。一個西紅柿的種子,它最終的目標是長出西紅柿,如果是西瓜種子,長出西瓜。如果你把一塊金子放到地里。無論怎樣澆水怎樣施肥都無濟于事。因為它沒有這個生命的潛能。
孩子也是如此的。孩子有人的生命,他具有人生命的潛能。雖然他出生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但我們確信,這些技能他一定會獲得的。他也像植物一樣需要合適的生長環境,也就是蒙特梭利強調的愛與自由的環境。當然我們要為孩子預備一些適合他發展的教具,并且有尊重孩子、協助孩子成長的成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顆顆小生命的種子就會結出生命的果實來。
我們常常焦慮,常常拔苗助長。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常常要提醒自己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給孩子自由,讓他按照他的規律,按照他的時間表自然的成長。我們做家長要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美好的時光,陪孩子做他這個年齡當做的游戲,陪她讀她這個年齡當讀的書。
有關專家發現,平素一些自然而又簡單的動作,比如摟抱、輕輕的拍孩子、跟孩子對視、對話、微笑等等,這些會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跟孩子交心、自然的談話,對大多數孩童來講是一個最佳的刺激大腦的方式。所以家長要花些時間來了解孩子發展的規律,了解孩子成長的秘密。
愛與自由
這個愛除了家長對孩子本能的愛以外,還包括尊重、接納、對孩子沒有要求,不會因為孩子的身體狀況、健康或者疾病,漂亮或者丑陋、聰明與否、成績好壞而改變。
這個自由,是要給孩子自由,讓他按照他自己的生命規律,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來自我發展、自我構建。蒙特梭利講的自由,它是在一定限度的自由,也就是給孩子自由,做對的事做可以的事,做適合她發展的事。這個自由同時伴隨著規則,所以在蒙特梭利教室里有非常清晰的教室或者戶外的基本規則。老師會一再強調這些基本規則,讓孩子來遵守。如果孩子的行為傷害了自己、破壞了環境或者傷害到了別人,這種行為需要制止的。
五、吸收性心智
孩子出生的時候大腦的電路、初步的藍圖已經設計好了!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嬰孩剛出生的時候,他帶有一些有用的生存的反應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他們仍然非常的無助。
出生以后,嬰兒不能說話、沒有推理的能力、沒有以往的經歷。他的心思、情感、意志都有待于開發。也就是說他的精神、心智方面要從無到有這樣開始。形成時期也就像新生兒在母體里從無到有的過程一樣。如果他們按照成人的學習方式和進度,他想要認識這個復雜的世界,充分的發展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他們是怎樣來認識這個世界來發展自己的呢?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還有自我構建的能力,也就是自我發展的能力。
他有跟成人非常不同的就是,他有兩個幫助者來達成的。一個是吸收性心智,一個是敏感期。通過跟孩子們的工作和對孩子們細心的觀察,蒙特梭利發現0到6歲的孩童有吸收性心智,他們的學習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
他們的學習方式就像海綿吸水一樣,他可以毫不費力的從周遭的環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那他外部的這些印象,或是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不是進入他的腦中,而是構成在他的心智里。
孩子的心是純的,眼睛是亮的,他對于周遭的人和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和喜愛。他們如饑似渴地觀察周圍的環境,自發的去探索周圍的事物。
我們看到的幾個月大的小孩,常常專注的看著自己的小拳頭,然后放到嘴里嘗一嘗。也許誰的孩子還會把鍋翻過來調過去,敲敲打打玩上良久。我們成人看似非常平常的東西都會給他們帶來許多的歡喜。比如,以一個彩紙、一個小木塊、一片小樹葉、一朵花,甚至是一些會爬的小螞蟻。對我們成人來講這些都太平常了。可是孩子卻興奮不已。他們在擺弄這些東西的時候,他是借著感觀來探索的。在探索的同時,他把這些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用途等等這些事物的特征都吸收進來,積累加強他的心智。
表面看好象孩子在玩弄一些平常的東西,這些都是他的學習過程。我們常常把孩子的這些活動,叫做孩子的工作。也說是他的這些活動跟成人的工作一樣重要。所以孩子們每天都有很多新的發現新的經歷。他們忙個不停,就像一個小科學家一樣一直的在探索。
有人把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作成照相機。我們如果要把一屋子的人畫出來,我們成人的心智就像我們用筆,一筆筆的畫,畫了好久才把這一屋子人畫出來。可是你看還畫得很不像。孩子的心智是他像用相機,快門一按下去,一屋子的人就已經成像了,一個照片出來了。而且這個影像又清楚又準確。所以孩子的心智和成人的心智相差是非常遠的非常多的。
也有人把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作海棉吸水把海綿放在水中,就會吸收大量的水。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是包括兩段:0-3歲是無意識吸收,3-6歲歲是有意識吸收。
0-3歲是無意識吸收,真的就像照相一樣,吸收這個影像印到腦海里,是很難抹掉的。這個心智像海綿吸水一樣。它的吸水,不管水是骯臟的還是干凈的都一并吸收。如果精神病人的病因追溯到幼年期。如果成因是在0-3歲的話,那是最難治療的,幾乎不能治療的。因為3歲以前的吸收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長大以后這些經歷他忘掉了。他沒有辦法再回憶再向人訴說。所以0到3歲孩子的成長,他的環境非常重要。
3到6歲的孩童,他仍然擁有吸收性心智,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中。借助雙手的活動來吸取外在的事物,來豐富自己的閱歷,來發展自己。你看孩子,他每天早晨都是美好的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他的眼神里總是充滿著驚喜的,喜歡探索。我們成人真的要回轉向孩童。孩子神奇的吸收性心智可以吸收大量的信息。
六、敏感期
孩子們是怎樣把這些大量的信息內化來發展自己的潛能呢?蒙特梭利博士發現0到6歲的孩子還有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能在復雜的環境里,選擇最適合他發展和他發展所需要的來完善自己,發現自己。
敏感期是指一個生物剛生下來,還在成長的時候,所獲得的一種特別的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一種短暫的傾向,僅限于取得一種特定的特質,一旦取得這種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敏感期這個詞是由荷蘭著名的生物學家弗里在研究某些動物成長時首度使用的。特別他是研究小毛毛蟲經過成為蛹,最后成為美麗的蝴蝶。之后,蒙特索利首度把敏感期這種講法應用到人的發展上。
關于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就像照片一樣。周圍的環境,一按快門就吸收進來了,是一個大量的信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你跟朋友一起照相,但當把這個照片發上來以后,你會先觀察整體,然后你會很注意的去觀察每一個細節。
所以,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就是這個關系。一個是一個整體的照片,敏感期相當于你把焦距對準你自己,對準某一項的事物,然后細心的來觀察來發現。
根據蒙特梭利他的著作,總結為六個敏感期。包括:運動動作的敏感期、秩序感的敏感期、細小東西的敏感期、感覺感官知覺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和社會性敏感期。
敏感期,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能夠最輕松、最容易并且最準確地取得某種特殊的能力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里他們沒有按照他心里短瞬的傾向去做的話,那他以后或者是永遠的失去了習得某種特定能力的機會。
其實敏感期并沒有那么復雜也沒有那么神秘。我們多多少少,即使你不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話我們都知道,學語言、學體操,甚至學音樂等等你都要在他的早期就要接觸。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年齡。他再來學習的話他就很難達到精準的程度。
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在敏感期呢?
其中有一個特質是他在這個敏感期的時候,孩童會重復地做某一樣動作和關注的做一項好像在你看來毫無意義的動作。而且他非常享受、非常專注的在重復著做同樣的事情。這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動作,我們要記得這些重復的經驗對加強孩子腦部的連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發展。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給孩子預備相應的環境、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機會讓孩子練習和完善剛剛開始的每個活動。
6大敏感期
1. 運動敏感期
蒙特梭利發現0到6歲的孩子有運動的敏感期。0-3歲更是運動發展的關鍵期。很多成長的飛躍,特別是大肌肉運動都是0-3歲發現與發展的
1歲以內孩子,翻身、坐、爬、站、走路這些他的很多成長的飛躍,很多里程碑都是在一年之內就完成了。所以0-3歲是大肌肉的發展,3到6歲是小肌肉的發展。
蒙特梭利教育是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孩子們預備了動手的活動。比如蒙特梭利的日常生活區,他這些活動通過蜷手、三指抓、握、捏、擰等等動作來促進手指肌肉的力量。讓手指更加靈活,為他以后握筆、讀寫做先前的準備活動。在家里,其實家里很多日常的生活,有很多的機會孩子可以動手做事: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這些日常的基本活動就是最好、最自然的小肌肉運動。
2.秩序敏感期
在孩子經過的敏感期里,有一種很特別的敏感期叫做秩序感的敏感期。孩子1歲以后,大概持續幾年,一般可以說0到3歲這期間(也有人說1到3歲)兩三歲的時候感覺最明顯,在這個時期孩子喜歡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時間、經過順序和約定等等。井然有序的環境給孩子帶來自然的喜悅。
秩序敏感期,最重要的是孩子通過秩序,通過一個基點認識一個事物,然后認識這個事物跟周圍事物的關系。
他來熟悉這個世界,來適應這里的環境,這是最重要的點。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能夠適得其所。如果這個環境出現一些障礙的因素,孩子會變得騷動不安,甚至有的時候亂發脾氣。比如:對有些孩童來講,他家里的柜門一直是關閉,突然柜門敞開了;或者是他常常用的一個小勺被換成大勺的時候;或者是他常見的事物被挪走,被其他東西代替的時候。有些孩子就會受到攪擾,甚至是哭鬧和發脾氣。但如果你把這些阻礙的因素,除去以后孩子這些行為都消失了。
所以,了解這個方面也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的時候,你要考慮一下這是不是跟秩序敏感期有關?
同時要強調這一點,被許多老師和家長誤解和誤用。所以現在聽到很多說法,一提到孩子不配合、不聽話、生氣、發脾氣,甚至是因此打媽媽打外婆,都把它歸結到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上。這是有可能的。所以有什么執拗期、動手期。我們是理解了,但是可不可以打人呢?可不得打媽媽、打外婆呢?可不可以她生氣發脾氣東西亂丟呢?不可以的。? 家長一定要多思考,多觀察孩子的自發行為,用等待春風化雨的心,以“天向雨、連耕作”的原則,去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去探索生命的奧秘,靜待孩子的成長和蛻變!
自由是在一定限度之內的,這些行為的問題我們要制止。前一段時間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家發的關于敏感期的一些想法,30+個敏感期。包括說臟話的敏感期、動手的敏感期、結婚敏感期……說臟話、打人不是敏感期。有的時候,我們把敏感期好像當作一個很時髦的話題、很時髦的名詞被濫用了。打人罵人,這些是屬于管教問題,還有一些偏差的行為,是要馬上制止和糾正的。當然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孩子行為的動機和行為原因,但是還是要記得,有自由又有限制。
3. 細小東西的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時候會對成人忽略的一些小東西、小細節感興趣。比如孩子喜歡看小螞蟻或者看書的時候,對書里的圖畫里面的小細節被吸引了。本來那個是大象,而她偏偏被背頁的那個角落上的小老鼠感興趣。好像造物主在這段時間里給了他一個特別的時期來發現欣賞宇宙的奧秘。
4.感官敏感期
應該是非常明顯的。孩子借助感官來認識他周圍世界。周圍世界里的東西都有顏色、形狀、大小、重量、味道等特質。所以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的話,一定要從各個角度來認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感官。顏色能用眼睛看,聲音用耳朵聽。所以你用多功能、多感官來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事物。
感官在應用的過程當中,他感覺會更加敏銳、供應更加完善。所以孩子0到6歲這段時間,他認識、探索周圍世界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用感官來認識這些世界,這些周圍環境里的事物。
5. 語言敏感期
大家不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我們都知道。我們長遠學習一種語言多難,憑的完全的記憶力。獨立的學員找老師學發音、學語法、練聽力、學口語。學了10年20年還是有口音。但是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幼兒,他不需要上學也不需要努力,他只要在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里就自動的自發的學習這個母語。到6歲的時候他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母語。不但如此,他可以吸收和接受當地的傳統文化,就構成了他這個人。
七、成長過程的漏洞
家長不懂得敏感期,孩子也會長大的,但是我們卻每錯過一次敏感期,就等于失去了一次特別的方式讓我們本身完美的機會。
蒙特梭利講到一個很簡單平凡的例子。他說一個祖母坐在火爐旁邊來織襪子。因為他年紀大了,視力也退弱了,她看的不清楚,但是她還是很享受這個編織的過程。然后中間他一邊編織一邊掉了很多的套。最后襪子織好了可是因為中間掉了不少的針,所以這個襪子的結構并不那么堅韌。
同樣的,如果兒童在成長過程當中漏掉了幾個敏感期,他照樣會長大成人。但是我們許多成人都很痛苦的發現,在我們的心理、生理和社會關系的發展上漏掉了許多的地方,使得我們動作粗笨、沒有辦法欣賞音樂、沒有色感、對藝術無知、碰到數字就頭大。對藝術不知道怎么欣賞,也有的人他不善于交際,依賴他人,猶柔寡斷。那這些都是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少了幾針的后遺癥。
? 結語:
家長一定要多思考,多觀察孩子的自發行為,用等待春風化雨的心,去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去探索生命的奧秘,靜待孩子的成長和蛻變!
督導補充內容
視頻
一段講述精力和卵子如何相遇變成胚胎、變成人的神奇過程。感嘆生命的奇妙
錄音
Grace老師告訴我們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如何培養聰明的大腦,而要尊重生命發展規律,不能拔苗助長,孩子要遵循他自己生命的法則來成長。感謝造物主給我們參與生命建設的機會!
(二)心得體會
感嘆生命的奇妙!記得初中一位生物老師說過:人體的各個部分是世界上最嚴密的結構!嬰兒出生時大腦還沒有發育完,這就給了家長們很大的空間去協助孩子構建自己的人生。
我們常常要提醒自己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給孩子自由,讓他按照他的規律,按照他的時間表自然的成長。我們做家長要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美好的時光,陪孩子做他這個年齡當做的游戲,陪她讀她這個年齡當讀的書。
孩子有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的特殊發展過程。家長是孩子成長最好的伙伴,家長應該為孩子提供豐富的飲食及大腦營養,并多細心觀察孩子日常的行為,盡量不要錯過孩子的敏感期,在一定規則中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愛與自由,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我認為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會這么用心陪伴孩子成長!
(三)問答題
1)什么是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
孩子有人的生命,他具有人生命的潛能。雖然他出生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但這些技能他一定會獲得的。他也像植物一樣需要合適的生長環境,也就是蒙特梭利強調的愛與自由的環境。當然我們要為孩子預備一些適合他發展的教具,并且有尊重孩子、協助孩子成長的成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顆顆小生命的種子就會結出生命的果實來。
我們做家長的常常要提醒自己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能,給孩子自由,讓他按照他的規律,按照他的時間表自然的成長。我們做家長要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美好的時光,陪孩子做他這個年齡當做的游戲,陪她讀她這個年齡當讀的書。
2)什么是吸收性心智?
蒙特梭利發現0到6歲的孩童的學習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學習方式就像海綿吸水一樣,他可以毫不費力的從周遭的環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他外部的這些印象,或是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不是進入他的腦中,而是構成在他的心智里。
有人把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作成照相機。也有人把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作海棉吸水把海綿放在水中,就會吸收大量的水。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是包括兩段:0-3歲是無意識吸收,3-6歲歲是有意識吸收。
3)什么是敏感期?0-6歲孩子有幾大敏感期?舉例說明。
敏感期是指一個生物剛生下來,還在成長的時候,所獲得的一種特別的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一種短暫的傾向,僅限于取得一種特定的特質,一旦取得這種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敏感期,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能夠最輕松、最容易并且最準確地取得某種特殊的能力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里他們沒有按照他心里短瞬的傾向去做的話,那他以后或者是永遠的失去了習得某種特定能力的機會。
0-6歲孩子有6大敏感期。
1.運動敏感期
蒙特梭利發現0到6歲的孩子有運動的敏感期。0-3歲更是運動發展的關鍵期。很多成長的飛躍,特別是大肌肉運動都是0-3歲發現與發展的
在家里,其實家里很多日常的生活,有很多的機會孩子可以動手做事: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這些日常的基本活動就是最好、最自然的小肌肉運動。
2.秩序敏感期
一般可以說0到3歲這期間(也有人說1到3歲)兩三歲的時候感覺最明顯,在這個時期孩子喜歡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時間、經過順序和約定等等。井然有序的環境給孩子帶來自然的喜悅。
他常見的事物被挪走,被其他東西代替的時候。有些孩子就會受到攪擾,甚至是哭鬧和發脾氣。但如果你把這些阻礙的因素,除去以后孩子這些行為都消失了。
3. 細小東西的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時候會對成人忽略的一些小東西、小細節感興趣。
4.感官敏感期
孩子借助感官來認識他周圍世界。周圍世界里的東西都有顏色、形狀、大小、重量、味道等特質。
5. 語言敏感期
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幼兒,他不需要上學也不需要努力,他只要在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里就自動的自發的學習這個母語。到6歲的時候他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母語。
(三)小論文
從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的角度來論證為什么說0-3歲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孩子出生的時候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僅帶有一些有用的生存的反應來到這個世界。那他們是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和發展自己的呢?
通過跟孩子們的工作和對孩子們細心的觀察,蒙特梭利發現0到6歲的孩童有吸收性心智。他們的學習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學習方式就像海綿吸水一樣,他可以毫不費力的從周遭的環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外部事物的這些印象,或是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不是進入他的腦中,而是構成在他的心智里。他們如饑似渴地觀察周圍的環境,自發的去探索周圍的事物。有時候表面看好象孩子在玩弄一些平常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他學習的過程。
有人把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作成照相機;也有人把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作海棉吸水。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是包括兩個階段。
0-3歲是無意識吸收,就像照相一樣,吸收這個影像印到腦海里;像海綿吸水一樣,不管水是骯臟的還是干凈的都一并吸收。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孩童接觸到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飲食和大腦營養-豐富的環境刺激。
3到6歲的孩童,他仍然擁有吸收性心智,但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中。借助雙手的活動來吸取外在的事物,來豐富自己的閱歷,來發展自己。
孩子們是怎樣把這些大量的信息內化來發展自己的潛能呢?是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能在復雜的環境里,選擇最適合他發展和他發展所需要的來完善自己,發現自己。
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的關系就像一個是整體的照片,敏感期相當于你把焦距對準某一項的事物,然后細心的觀察發現。
家長不懂得敏感期,孩子也會長大的,但是我們錯過一次敏感期,就等于失去了一次特別的方式讓我們本身完美的機會。
家長一定要多思考,多觀察孩子的自發行為,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去探索生命的奧秘,靜待孩子的成長和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