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書名、封面甚合我意,匆匆掃了遍文案便下了書。
我以為這是本問題集。
它確實是本問題集——問題及解析占42%——但它又不是本問題集。
▎問題面試的歷史
問題面試脫胎于智商測試。
最早的智商測試,是由法國教育家阿爾弗雷德?比奈設計,用于測試弱智兒童。隨后,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將之譯介入美國,并推廣到天才兒童和成人的測試中去。
一戰時出現了最早的大規模智商測試,1917年起,美軍有約175萬人參與了測試,新兵們依不同的成績被分到不同的崗位。爾后智商測試開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因為早期智商測試的狂熱者們將其與種族歧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智商測試逐漸被很多公司棄用。1971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在招聘中終止大多數形式的智商測試。
在后智商測試時代,一般認為是微軟的崛起帶動了新的智商測試——問題面試的流行。雖然更早可以上溯到1957年,由硅谷的奠基人之一,威廉?肖克利最早應用的。
▎問題面試的缺點
問題面試雖能篩掉絕大多數的求職者——如果它夠難的話——但它的缺點是:主考官能因為求職者回答出了問題,就能當場錄用他嗎?
值得商榷。我們都知道,智商并不能決定一切,良好的員工還需要其他素質——雖然這種“素質”依不同的場合會被表述為“道德”、“品質”、“情商”等等。不過顯然地,“其他素質”并不容易被量化,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尤其是在短短1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的面試時間內。
這就是問題面試依然存在的理由。如作者所言,“支持問題面試的最強論點是:其他面試形式更糟糕。”
▎面試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理解問題面試,我們還需要了解面試的目的。
面試的目的是什么?
當然是判斷求職者是否適合他應聘的職位。只要公司能在面試時,或面試前,收集到足夠的信息——比如求職者是業內好手——就足夠了,問題面試并非是最重要的。如書中所述:“一個人的真實記錄往往比智力題能夠提供更多相關的信息” ,雖然“這一事實在那些一窩蜂地照搬此種面試方式的公司里卻被忽略掉了”。
既然問題面試并非必要,存在的理由——僅僅因為其他方式更差——又牽強,為何還要保留呢?實際上,它真正的目的是:把那些不愿錄用的人“篩選”掉,因為公司雇用一名不合格員工所付出的成本遠比失去一名潛在好員工的代價要高。
換句話說,好的面試題,能夠讓主考官簡單地判斷:“如果他回答不出這道題,那么我絕不會錄用他”。比如書中的例子,全美橄欖球聯盟的測試題,解如下數列:8,4,2,1,1/2,1/4,?。
▎問題面試的對象
問題面試的目標群體是:大學生,工作經驗少,或工作經驗與應聘的職位毫無交集的求職者。
特別的,當公司所在的行業充滿了技術革新時,招聘一些具有固定技能的員工并無太大意義,因為新技術會很快將他們淘汰。相對的,招聘那些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又適應性強的員工,盡管很難,卻很有必要。
▎問題面試的形式
問題面試通常有兩種形式:邏輯問題和開放式問題。
邏輯問題一般有一個固定的正確答案,難度在于故意設置的思維陷阱。比如“如何使用2次天平來找出8個彈子球中唯一1個比其他彈子球重的那個”。
對于邏輯題,作者提供了一套框架:
1、分析問題,列出(所有的)假設及步驟;
2、當直覺的解法走不通時——當然會走不通,不然就不會是難題了——回到之前的假設,思考一下,假設是否有新的表述方式;或者假設的反面也能成立;或者假設本身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3、基于修正后的假設,再次嘗試,如果依然不行,重復步驟2。
比如上例,思維陷阱是:每個球都需要稱量;或者球的重量一定要上天平才能判斷。
對于開放式問題,主考官使用的是另一套規則:通常情況下,他都希望你(主動去)索取更多信息。比如書中的這個問題:“如果可以取消美國的任何一個州,你會選擇哪個”,你在回答之前需要明確一個標準,是“政治上最不需要”;是“個人最不喜歡”;還是“地圖上看起來最別扭”。
▎舊時的風
作者對問題面試歷史的挖掘和面試文化、面試本質的論述都很有趣,也很有道理,但有個問題——作者的身份是“暢銷書作家”。這意味著什么?“暢銷書”通常都要有“熱點”,本書的“熱點”,我不妨加個副標題:《如何移動富士山——微軟面試題合集及解析》。
問題就在這里,當“熱點”已經冷卻過時,暢銷書的生命也就基本完結了。現在已經不是微軟時代了,因此中信在2014年重版這本書很令人不解,網絡查閱本書最早的中文版是2005年的臺版——那年, Apple的主打還是iPod nano,兩年后喬幫主才改變了世界;Google才剛收購Android;而微軟正在慶祝成立30周年,那時正是微軟的時代,全世界的公司都在尋找比爾?蓋茨的復制人。
所以,作者才會把一切都裝在當時的全球第一軟件公司中,雖然今日再看,都是明日黃花。
后浪前浪,萬象更新,有人的地方就有時尚,有時尚就有流行的變遷。如今我們更多用“爆點”來取代上文的“熱點”,用“迭代”代替“更新”,就是“最佳員工”的風向標,也已經從微軟時代——尋找比爾?蓋茨的復制人,轉到了后蘋果時代——尋找史蒂夫?喬布斯的復制人,兩者之間,還流行過好一陣子的谷歌時代。
▎PS
書中的解答確實很好又詳細,但如果你只想要題目,網上的“微軟面試題”、“XX道微軟面試題”、“XX道變態的微軟面試題”就有,而且都一樣——應該都來自本書。不用感謝我,我的名字是紅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