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看這本書是因為李笑來在文章中曾提過這本書,并反復提到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對成功來說,be better比be good重要得多。他甚至非常直接的指出說表現型人是愚昧的,是一定會落后的,只有成長型人才是值得交的朋友;
看完這本書,發現這里不僅講了成長型思維,還講了從制定目標到達成目標,以及解決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完整方法論。在一年的開頭讀到這本書是很幸運的,終于有一本科學方法論來指導我如何更好制定、達成目標,避免自己明年年末再重復為毫無所獲地度過一年而喪氣。
全書分三個部分,如何確定目標?如何認識動機?如何行動?
每一部分都有理論、科學實驗佐證、要點總結、實踐思考,邏輯清晰,非常有利于閱讀。
但再好的方法論也是需要實踐的,關于制定目標到達成的一系列方法我還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斷實踐體驗。
李笑來說過有些知識在知道的那一刻你的世界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在這本書中讓我讀后就覺得世界不一樣的知識就是“成長型思維”和“自制力”,在這里簡單記錄下。
成長型思維
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呢?
漸進論者(成長型思維者)相信能力可通過練習不斷增長,更喜歡嘗試新的挑戰,從犯錯誤中學習
智力實體論者(表現型思維者)專注于證明自己,逃避暴露自己能力缺乏的機會,所以會避免選擇太有挑戰性的目標而選擇安全選項;
很重要的一點是:相信存在變聰明的可能性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
為什么成長型思維很重要?
成長型思維的優點:注重進步學習的“進步型”思維者能更好面對失敗后的抑郁與焦慮,激勵自己起身行動;收獲更多;當把重點從“能證明什么”轉為“能學到什么”時,擁有更多快樂和收獲
表現型思維的缺點:當你追求“表現”目標時,你會成為“自我應驗預言”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嘗試,于是注定失敗,最終應驗“我不行”的最初想法。
對表現的追求能給人帶來很大動力,也能帶來優異的成績,不過這都是在事情不復雜的情況下。當路程變得坎坷時,注重證明自己的人容易得出自己不行的結論而過早放棄。而現實中的目標,往往是比較復雜的。
如何應用成長型思維?
個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聚焦“進步”,把重點從“能證明什么”轉為“能學到什么”
? ? ? ? ?在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正確總結失敗原因,具體到可以改進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認為是能力低下所致
同時,除了個人對成長型思維的堅持與保護,幫助他人培養成長型思維也很重要
當他人表現不盡如人意時:
避免安慰“別難過,你盡全力了”,會讓人覺得自己笨,而應該講反饋聚焦到具體能改進的問題上。
給出有建設意見的負面反饋,但盡可能具體的提出問題。把欠佳表現歸咎于廣泛能力(“我對數字不在行”),而不是具體技巧(我得重溫“統計學”)時,會讓人更容易失去信心和進步的動力。
當他人表現盡如人意時:
贊美著重于對方控制范圍之內的事(比如夸努力比聰明好)
別把對方與他人比較,應側重自我超越;與他人比較容易使我們從能力角度看成就,從而忽略了更可控的勤奮與方法等因素;
自控力
自控力的特性:
對實現目標來說,自控力必不可少。
自制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可以通過鍛煉不斷強大的。
自制力如同肌肉一樣,是有限度的,消耗完了需要休息來恢復,要把自制力用在最重要的事上。
如何鍛煉自控力?
找一件符合你的生活狀態及當前目標的事——需要你一次次打敗那些沖動或欲望的行為,然后制定計劃把這個行為融入到你的每日生活。一開始可能有些困難——尤其當你的自制肌缺乏鍛煉時,但我可以信心十足地向你保證,只要你堅持下去,自制力會成長,事情將容易許多。
如何恢復自控力?
目標感染(環境浸泡)、獎勵禮物、提高血糖量
停滯于開始之前(遠離誘惑),是降低自制力需求的絕佳方式。
為什么式思考(放眼長期計劃、價值觀和理想自我激勵)
自我監控(理想狀態和現實情況進行對比)
不要同時進行兩件需要強大自制力的事
為什么說知道這兩點讓我的世界不一樣了呢?
1、成長型思維:
長期以來,雖然我很喜歡學習思考,看上去也比較積極追求進步,但實際有三個大問題一直困擾著我。①非常依賴環境,好環境表現好,差環境表現差,很容易被身邊環境影響自己的表現。環境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一直都是表現型思維,在好環境里表現好是因為為了身邊人優秀,我為了表現好不得不努力,所以就進步了,但這種進步不能持久,當我很快適應這個環境后,很容易陷入隨波逐流的狀態②嚴重的拖延癥,越重要的事越拖延,害怕開始。實際就是因為我太看重自己的表現了,總想等到時機完全成熟,一切準備都做好再開始,實際越拖心理壓力越大,最后草草了事,即使做的不好也給自己找了個我只是因為沒時間才沒做很好的理由③玻璃心,很怕遇到批評,逃避批評。遇到任何困難,總會想是不是我不適合,根本沒有去找可控原因,練習進步,反而在逃避自己表現的不好的事,內心總想展現在大家面前展現一幅我很完美的形象。
這些問題我都很清楚,但一直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表現思維和成長思維的分別一下讓我意識到自己很多問題的原因,像醍醐灌頂一樣讓我明白這些問題該怎么解決:“be better”,not“be good”。
2、自控肌:
如果說“成長型思維”幫我打敗了意識上擔憂,給了我解決問題的信心,“自制肌”理論就給我行動的方法。也曾無數次立下目標,斗志昂揚,但總是很難堅持,無疾而終。自制力需要鍛煉、自制力是有限的,盡量不要同時進行兩件需要強大自制力的事,這些對自制力的科學研究能幫我更好實現目標。
?結語:
2016的12分之一已經過去,希望今年我與時間更好相處~
附錄:其他人關于本書理論應用的文章
李笑來關于“表現型”選手和“進步型”選手的文章:自學的另外一個根基
李叫獸將目標與營銷關聯的文章:【李叫獸】可口可樂新slogan:如何打死自律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