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
②人類社會我們通常粗粗地把它分為三大塊——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大塊任何物種都有,比如說,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
所謂的經濟需求,就是占有資源,能讓自己生存和獲得能量;
所謂的政治需求,就是和其他個體協作,和環境協作,并且找到一個利益平衡機制;
要支撐這兩個需求,第三個需求就出來了,叫文化需求、信息需求、知識需求;
③任何一個單細胞生物表面,就是細胞膜表面會布滿受體來收集環境的信息。所以你就知道,人類的知識焦慮是從哪來。
①我現在典型地進入這種狀態,充滿求知欲,目的就是更好地生活,卻學得分散而缺乏堅定的目標和高效方法。
②歸納自己的知識偏好,主要集中在經濟、政治、社會三個學科,而社會和文化之間是有很大關聯度,了解文化就必要了解社會,了解社會必須了解人性。心理→社會→經濟→政治。
③形象生動的類比,使人能夠舉一反三地理解。類比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使用知識應用于其他場景的學習方法,增強認知的效果很好。
如果一百歲我們的身體仍然健在,頭腦萎縮了,我們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也許我們的老境會非常凄涼。因為即使你在年輕時候積累大量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復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積極學習、持續學習的強大源動力是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這是人生所有目的基礎,是終身學習的根本意義所在。學習的正激勵是大腦思考過程的快感,負激勵是生存壓力。
①同樣是在旅行公司報了一個團,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更大,而另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講“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旅行社的票買得就不值。
②原來我們的消費是滿足我們吃、住這些最基本的興趣,可是現在很多消費本身就是為了體驗,沒有知識,你哪來的什么體驗。
③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是一個用各種各樣的體驗去說服人,跟別人協作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你沒有知識,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失。
①這點就是我現在要超脫的旅行層次,要具備大量文史(科普同樣有用)背景知識,旅行才能升華到豐富人生的境界。過去十年的旅行知識停留于觀光放松、開拓見識、體驗差異的淺層階段(純為放松有很多低成本的替代方式),未來的旅行要逐步迭代至人生成長的新版本。
②可以拉開一個衡量做人幸福感的意義維度,有錢完全不知道裝B,你要有知識、有文化地裝才有品位、有層次。這種自我滿足感才更容易通向幸福體驗,因為這是由腦而發,經過你大腦神經消化吸收、唯獨于自己的、攜帶著個人精神氣息的原創產物。
③我對旅行的理解就是一種體驗,一直想表達的旅行意義就是要在體驗中獲取生活的終極意義。
現在對待知識的態度不能繼續用農耕民族的態度,搞一塊地,在里面一天到晚地耕種,而是需要用游牧民族的態度去面對知識。
這個思維很符合我的性格特性,多興趣多方向愛鏈接,我可以嘗試歸納一種適合自己的游牧學習目標,但是學科也不能無所控制,要起碼在一個關聯度高的學科區間內探索,并設計一個宏觀上的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