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城市和農村成為了兩種極端的代名詞。一個象征繁榮發展,一個則意味著愚昧貧窮。這種認知生生在二者之間撕開一道鴻溝,讓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也讓他們的孩子成了在城市借居的候鳥。
? 實習期間,遇到一件特別讓人不愉快的事。因為是師范專業,所以選擇在市里一所學校實習。教書育人是我從小的夢想,所以每天都懷著極大的熱情去工作,和孩子們的相處也很開心,他們每天都會給我意外的收獲。就在我以為我的實習會順風順水,圓滿收官時,發生了意外。
?四年級的學生,還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他們每節課后都會在教室外的走廊嬉鬧。這天,在兩名同學的追逐過程中,一男同學不慎摔倒,頭磕在拐角,擦破了皮。因為是孩子,傷口又在頭上,所以班長打電話給家長,請他們來帶這位同學去醫院照個片,處理一下傷口。
? 男孩的母親來得很快,氣勢洶洶。剛進教室就嚷嚷:“我交代過你多少次,不要和農村來的同學玩,你不聽,現在好了,頭都讓人磕破了,你活該。”這話是說給她兒子聽的,可是班里還坐著近80名同學,他們有三分之二來自農村,跟隨進城務工的父母來這里上學。
? 一瞬間,原本嘰嘰喳喳的教室一片死寂,孩子們迷茫而無措的看著還在不停數落兒子的母親。站在講臺上的我,心里默默重復了二十遍“一個人的憤怒源于他的無能”才讓自己平靜下來。
? ?兒子受傷了,作為母親,她的著急和心疼可以理解。但是她忽略了,班上還有那么多同學,她的話在孩子們的心里種下一顆種子,一顆叫“歧視”的種子。在城市受到不同冷眼,孩子們變得敏感而脆弱。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什么都沒做,卻要承受諸多指指點點。
?接下來的兩天,班里的氣氛變得壓抑,孩子們像霜后的茄子。課間,大部分人都在教室,或者睡覺,或者發呆。他們不再和城里的同學玩耍,小聲說話,規矩的做著自己。沉默,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在團結的集體間劃開一道溝壑。
? ?原本,同學們還是相處得很融洽,在他們的認知里,能玩到一起的都是好朋友。可那位母親尖銳的指責,成了導火索,引燃了繃在孩子們心里的那根弦。 ? 私下里, 不少城里的父母會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和農村來的同學玩耍,認為他們不懂禮貌,不愛干凈,見識短淺……
? 周五,我把例行的安全教育改成了“我來自農村,可我是好孩子”的主題班會。讓同學們討論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并就這些不同簡單分析原因。因為是自由討論,短暫的思考后,他們開始各抒己見,積極發言。城里有汽車,農村有牛車,馬車;城里有高樓,農村有瓦房;城里有公園,農村有大山……看著氣氛變得熱烈,我逐漸放下心來。
?總結的時候,我告訴他們,城里的一棟棟高樓,即是設計者工程師的心血,也浸透了農民工的汗水,是他們,用一雙雙長滿繭子的手砌就。干凈整潔的街道,需要社區的合理規劃,也少不了環衛工人的辛勤勞作,是他們一步一笤帚掃走垃圾灰塵。社會環境的和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城市,不僅是當地人的家,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家。
? 盡管班里又恢復了和諧,但我的心情依舊很沉重。每個人在涉世未深的時候都會有自我認知的偏差,在青春期,我也曾為自己來自農村而自卑。這種情緒像塊大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所以我理解農村孩子的沉默,也害怕他們在將來因為遇到更多的嘲諷而自暴自棄。
?來自農村,可能沒有錦衣玉食,多才多藝,可是他們真的是好孩子。原生家庭環境,是他們所不能決定的,但這些不應該成為抑制他們的成長阻礙。夢想從來不分高低,奮斗也沒有貴賤。不一定要你為他們的未來護航,但請不要為他們貼上貧困愚昧的標簽,給他們一份尊重,一份平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