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天,就放假了!
今年的小長假,中秋節和國慶節趕到了一起,八天長假,高速免費,蝸居、出行、旅游、探親......
最近網上的一篇熱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或許也改變了很多人的行程計劃......
這篇題為《父親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的文章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包括我......
我們之所以流下眼淚,并不是因為自己內心有多柔軟,只是因為感同身受、觸景生情。
作為一名農村出生的八零后,和多數人的人生軌跡類似,努力讀書,考上大學,離開家鄉,外地工作,成家立業......所不同的是,自己沒有像多數八零后那樣是獨生子女,還有兄弟姐妹。但即便如此,依然面臨類似的問題。
在老家的農村,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一般都是要外出打工的,過完春節就出去,一般都是搞建筑、修路,離家遠近不一,少則而三百公司,多則幾千公里。所以,兄長和姐夫、妹夫的情況也類似。農村的家庭,條件不是太差的,很多都把孩子送到縣里小學去讀書,所以很多孩子和母親也在縣城租房住,一部分到周末回到農村,一部分周末也不怎么回來了,畢竟縣城的文化、娛樂環境要比農村好很多......
所以,雖然家里子女不少,但真正能“每天”陪在父母“身邊”的也不多,能夠定期的通過電話、視頻和父母聯系而沒有拿“太忙了”當接口已屬不錯。
都說養兒防老,農村也多多少少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但坦白的說,就孝順父母而言,兒子遠不如女兒——至少我是這樣的情況。
其實,并不是兒子不孝,只是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而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管的原因,城市對于農村出來的老年人而言,并沒有歸屬感和親切感。所以,子女和父母分隔千里、空巢的現象就比較普遍,這種現象帶來的不僅是父母的“空巢”,還有年輕人養育子女的高成本——保姆、托管班......
事實上,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最好的應對舉措只能是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到能夠容納年輕人充分就業——而那一天到來之前,伴隨著的必然是類似的社會事件不斷出現。應急之策就是大力發展互助養老,讓農村的老人也能通過社會化的服務享受到原本要依靠子女才能享受的照顧服務——當然,這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需要機構提供服務、需要觀念轉變......
在這之前,作為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多打打電話,得空就回家看看,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大遺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