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春節
我在南方長大,一過元旦,我就開始瓣手指數日子,盼望著放寒假,期待著辦年貨,準備著買炮仗煙火……春節就這樣在盼星星盼月亮中到來。
說起過年,最難忘的就是除夕,那時,沒有電視,沒有暖氣,父親會燒個火爐,一家人圍著坐在一起,母親包糯米粽子,父親給我們講故事。等夜幕降臨了,粽子也就包好了,父親就會將粽子像疊羅漢般疊在鍋里。
在我看來,疊粽子是門技術活,要盡可能地讓那四個角的粽子多放一些,那樣既省柴火,又省時間,挨得緊,間隙小,粽子也好吃,因此要統籌擺放,講究空間交錯。
擺放完畢,吃過年夜飯,守歲也就開始了。父母圍著灶臺煮粽子,孩子們圍著火爐做游戲、講故事、吃年貨。那時,物資貧乏,平時很難吃到的水果、糖果,但在這天既能飽眼福,還能飽口福。吃得差不多了,時間也臨近零點,一家人就出去放炮仗煙火,意為新年開門紅。
南方多稻谷少小麥,所以當時流行包粽子,意思是團圓。大年初一的第一餐就是吃糯米粽,粽子諧音種子,指希望。吃粽子就是為了在心里種下一顆種子,種下一份希望——新年有望。
大年初一第二餐吃的是大米做的年糕,有蒸,煮,炒……吃年糕,節節高;吃年糕,年年高……
小時候,總覺得時光很慢,車馬很慢,一家人團聚的幸福很長。就像一首歌,歌聲很短,記憶很長。
北方的春節
緣份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兜兜轉轉我嫁到了北方。日子似流水,一晃又一年,但對春節美好的記憶就像水底的沙礫,清晰可見。
除夕,一家人守著電視,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包著餃子,話歌舞,話豐收,話希望……歡聲陣陣,笑語頻頻,雖沒有年少的玩味和趣味,但幸福感確絲毫不減。
隨著凌晨零點的鐘聲響起,熱騰騰的餃子就上桌了,“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婆婆的這一聲吆喝,新年的第一餐就開始了。
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不知道是室內外氣溫反差的原因,還是春節的味道,于我,都能感覺到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大年初一第二餐是黃米糕,黃米做的糕,蒸的蒸、炸的炸,黃燦燦、脆生生,兩口一個香噴噴。吃了糕,年年高,幸福的日子創新高。
泱泱中華,吃糕的風俗竟異曲同工,美好的祝愿也都一樣,難怪人們說“所有的幸福都是相似的,每個家庭的幸福都是一樣的”。不分南北,我們大家的幸福也是相同的。
如果說南方的年是小家小戶的團圓年,北方的春節,是“過完十五才是年”,一直過到十五,大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之感。
正月十五一入夜,就進入了燈的世界,華燈初上,火樹銀花,炫酷的花燈車邁著優雅的步子,嘹亮的歌聲在車尾響起,高蹺旱船彰顯著豪邁和瀟灑,美麗的大花傘下舞者們笑顏如花,兩側的觀眾也興奮異常……好一幅熱鬧的圖畫。
疫情下的春節
《紅樓夢》有句俗語,說“人是地行仙”,今日在這里,明日就不知在哪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離開家,走南闖北。
2020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沒有阻擋我們回家的步伐,隨著人們對疫情深入的了解,我們開啟了居家過年。這一個春節,是難忘的春節,沒有聚會,少了拜年,平安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2021年的春節,為了避免疫情尾巴的席卷,我們提倡“就地過大年”。沒有回家、沒有團聚,但“溫暖不缺席”。“留崗補貼”、“年貨禮包”、“年夜飯”……各項暖心保障、各種貼心關懷,愛在他鄉、年味依舊。
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在特殊時期,只要我們平安健康,不管在哪里過年,都和家一樣,溫暖依舊。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真情意。
一南一北、一山一水、一情一心,只要我們團結一起,南北一家親,必將煩心頓解、萬慮齊除,疫情終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