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我妹妹又隨妹夫去了他們家老宅。據我妹夫說他對老宅其實沒有太多記憶,因為當年他出生后不久全家就從村子里搬到了相隔十幾公里的鎮上居住,現在婚后又在更遠的省城買了新房。
可他近八十高齡的奶奶眷戀故土,盡管腿腳不便,但只要孫子回去探親,總會讓他們到老宅房前屋后的看看,而且年年春節都叮囑別忘了給老宅貼上門對子(春聯)。
他家的老宅差不多維持了原貌,而我家的老宅已經在四五年前進行了翻修。當時全家人慎重討論了很久,主要是覺得我們以后都不會長期在老家居住,是否有“大動干戈”的必要。
后來還是決定翻修,一是因為我們那個村莊幾乎全部都是拆除重蓋了,除了已經空著沒人住的;二是我媽認為現在的房子雖然住她和我爸沒問題,但是“你們以后可能還是會拖家帶口回來小住一段的呀,到時候人多就住不下,孩子們也不習慣”。
事實證明我媽說的也是有道理的,新房子落成后我回去過一次,外觀就是很普通的兩層小樓,不過房間變多了寬敞了,安裝了煤氣和淋浴器、抽水馬桶,還買了新冰箱和洗衣機等電器,方便和舒適程度的確提高了不少。
我家在村東頭,樓頂和鄰居家的幾乎連成了一片,感覺可以一直走到最西頭。當時春節已過,所以大部分人都已經外出打工了,周圍靜悄悄的。只有門口依然掛起的大紅燈籠和福字,還在彰顯著略感孤寂的喜慶。
原來的老宅,四方低矮的院墻,三間堂屋,兩間廂房,雖然房間布置都很簡陋,并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但院子里有壓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葡萄架,小花圃,栽著杏樹桃樹,院子一角養些小雞小兔,地方雖小,倒也是一派生機勃勃。
鄉下家家戶戶院子都是一年到頭敞開著的,鄰里串門不用提前打招呼,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了,你家包了餃子送我一碗,我家炸了圓子也請你嘗個鮮,至于借個板凳鋤頭的,更是常事。小伙伴們滿村跑著玩,到飯點了父母在自家門前喊一聲就行,整個村子都聽得見。
對村民們來說,老宅可以翻蓋,但宅基地是不會輕易出售的。我們村里只有一戶人家賣掉了自己的老宅,夫妻倆都是村里小學老師,他們的獨子在城里結婚買房缺錢,就以三萬塊錢賣掉了自家的老宅,自己則棲身學校的宿舍。聽說老兩口簽字的時候都哭了。
像這樣的屬于極少數個例,因為宅基地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產,留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痕跡。如果連這都賣了,以后這塊世代居住,父子相傳的土地就徹底成別人的了,一刀兩斷,再無瓜葛。
而留著它,就算村子里樹沒了,竹子沒了,小河沒了,房子變樣了,就算被改造得再面目全非,但至少我們還保留著和故鄉的最后一絲牽絆。只要能回到那個位置,站在那片土地上,就總會覺得安心,仿佛閉上眼睛也能感受到家的氣息:
我們是從這里走出去,我們還能回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