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詩和遠方才能讓人雞血滿滿,眼前的茍且更能讓人積極生活。
1.
出差好來,臨時約朋友到家里來吃飯,好巧不巧,前一天正好項目上出了點小情況,白天一直在溝通處理,實在抽不出時間來買菜。晚上快九點了跑去超市,菜是有,可是都蔫頭塌腦的,最后空手而歸。
家附近是有菜市場的,但是只是早上開市,無奈之下只能放棄晨跑和早讀,六點跑去碰碰運氣。總覺得六點,大部分人還在沉睡中,菜市場多半也是寥寥數人,不曾想,六點的菜市場已經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了。有批發有零售,無論菜農還是菜販都絲毫沒有睡眼惺忪的感覺。
我買菜時問一個賣蔥大爺,一般幾點開市,我還以為六點來菜場沒人呢。大爺說:“我們一般三四點就來了,來的早的一兩點也是有的。”無論三四點還是一兩點,都意味著這個冬天每天氣溫最低的時候他們不能在被窩里待著,而是在簡易的市場大棚底下。我不禁驚呼出聲:“那么早,有生意嗎,何不多睡會。”大爺一臉不以為然:"來晚了生意就沒了,批發的零售販子四五點也就來了,然后飯店餐廳的人也來買菜了,等著波賣完了就來了,所以我們只賣到中午。下午得回去補覺。”我止不住的咋舌,大爺說:“還不是為了口飯吃,我們讀書少,別的事做不了,只能起早貪黑辛苦一點?!?/p>
拿著找給我皺皺巴巴的零錢,我突然覺得三四塊一斤的大蔥太便宜了。每天六點多起床要掙扎半天,還經常給自己找理由賴床到七點多,覺得自己大概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逢早起必發朋友圈,恨不得讓全世界來夸我。
快速買完菜往回走,經過一個公交車站,已經站了好多人了,抬手一看,才六點四十,等公車的人已經很多了,一邊吃早飯,一邊墊著腳張望。說實話在這樣的十八線城市,通勤時間超過一小時的單位絕對是在郊區了。原來為生計早出的人比比皆是。
2.
學生時代覺得最清閑的工作大概就是老師了,畢竟一般的工作就算清閑也得按時上下班。老師就不一樣了,沒課的時候就可以休息,還不用寫作業,還有兩個長長的寒暑假。
直到高考結束,因為高考總是比其它年級期末提前差不多一個月。那一個月我以為當老師的爸爸會有時間陪我,后來我發現我想太多了。
在學校當點小領導還當班主任的爸爸總是在六點多就去學校,高中一直住校的我實在是沒有太關注過爸媽的作息。原來爸爸每天要在學生晨跑前去到學校,然后自己看早讀,完成一天的教學任務,空課的時候還要批改作業,處理熊孩子的破事,備課等等,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空課就可以浪。晚上要查完寢十一點左右才能回家,大概他比學生好的一點就是下午沒課可以睡一個稍長一點的午覺。爸爸總說,他早上出門,我和媽媽在床上睡覺,晚上回來,我和媽媽在沙發上睡覺。
高考報志愿的時候,爸媽覺得女孩子讀師范挺好的,可是我冷眼看了爸爸一個月學期末的工作狀態,我從內心覺得我不想那么累。
也曾和爸爸聊過,尤其是我離家上大學工作之后,覺得他應該多抽時間陪一陪媽媽,哪怕是一起逛逛公園看看電視。可是爸爸說,一教室的學生等著呢,學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很重要,陪媽媽可以周末假期退休陪,可是學生的學習時間很寶貴。
別人總覺得老師家的孩子可能在家里被輔導了很多,成績不好都不行。可是說出來可能沒人相信,作為語文老師的爸爸沒有給我修改過一篇作文,哪怕要參加比賽的。
每次回家看的爸爸兩鬢漸生的白發,無數次讓他退居二線的話到了喉嚨口又咽下。每次有成人成材的學生到家里采訪他的時候,我又為爸爸深深地自豪。他熱愛了半輩子的職業,半百的年紀還不是起早貪黑,兢兢業業。
3.
有一個發小,從小就是別人家孩子那種。別人家孩子又考第一了,別人家孩子又拿獎了,別人家孩子……
在我為高考奮戰是,他去參加了自主招生。在我為六級刷題時,他給我看了他的人資會從日語n2。在我為了考研脫發時,他拿到了德國某大學的offer。
每當我焦慮或者迷茫的時候,我總會和遠隔重洋的他吐吐槽取取經。他曾和我說過,不知道該干什么的時候就去學習,學什么都行,總有一天會用上。問他最忙的時候是什么,他給我的答案是,剛報了日語N2突然想去德國留學,準備開始學德語,正好趕上學校期末。
不敢想象,對于我這種語言天賦點估計只有一顆星的人,學了近二十年的英語我都磕磕絆絆,光是應付期末考都焦頭爛額的人,從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他就應該是別人家的孩子。媽媽再提起他的時候,我不再惱怒,我只覺得,對,他配做“別人家的孩子”。
身邊一碗碗的雞湯覺得比詩和遠方易消化。別人知道自己不如你而在努力奮斗,而你不自知。別人知道自己還能更進一步而奮斗,而你不自知。別人明明比你優秀太多還在努力奮斗,而你不自知??纯粗車Φ娜?,沒有一個瞬間覺得自己像個小丑還是跳梁那種。捫心自問,你真的努力過嘛。
浪什么浪,還不趕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