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中的你和群體中的你為何不一樣?我們都是烏合之眾,卻無法深刻的了解自己。——[法]勒龐
弗洛伊德給予了這本書很高的評價:“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dāng)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的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奧爾波特也說過:“在社會心理學(xué)領(lǐng)域已經(jīng)出版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由此看來,這本著作在心理學(xué)家心中地位還是很高的。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半年前的事兒,當(dāng)時我沒有讀完。這是一本正兒八經(jīng)的學(xué)術(shù)書,里面大量的論述讓我望而卻步。作為一個心理學(xué)的門外漢,我僅僅是從興趣出發(fā)翻開了它。
這次重讀也頗具想重新挑戰(zhàn)一下的意味。于是我花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這它從頭到尾讀完了。其實靜下心來讀這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它的內(nèi)容并沒有想象中的枯燥。雖然這是一本心理學(xué)著作,但里面涉及到的歷史文明變革以及生動的例證卻很有趣。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讓我們一起來讀兩個故事,了解一下群體心理學(xué)中群體的特征和群體的情感。
第一個看似荒謬的故事——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1789年8月4日,法國廢除封建制。國民議會在網(wǎng)球場開會與國王對抗,巴黎人民支持國民議會,分化瓦解了國王的軍隊,使國民議會取得勝利,幫助資產(chǎn)階級掌握了國家權(quán)力。
“這些國民議會的委員們,如果分開來看,都是舉止親和的開明公民;但他們結(jié)成一個群體后,卻毫不猶豫的聽令于最野蠻的建議,把無罪的人送上斷頭臺,并一反自己的利益,放棄了他們不可侵犯的權(quán)力。”
貴族自愿放棄利益,他們是不是傻?
勒龐用他大量的研究與精細的論證對這個看似荒唐的行為做出了解釋。他分析群體的特征,在這里我僅給出他的最終結(jié)論。
? ? ? ? ? ? ? ? ——群體的特征——
一、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占上風(fēng)
二、群體的思想因暗示和相互傳染而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
三、群體有把暗示轉(zhuǎn)化為行為的趨向
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是:
第一點,群體無意識。個人的欲望在群體中不會被有效抑制,因為群體是個無名氏,不需要承擔(dān)責(zé)任。所以群體比個人更容易沖動,無意識可以讓一個守財奴揮霍無度,可以把老實人變成罪犯。這就解釋了為什么“1789年8月4日的那個值得紀(jì)念的夜晚,法國貴族一時激情澎湃,毅然決然的投票放棄了自己的特權(quán);而他們只是單獨考慮這件事的話,沒有一個人會同意的。”
第二點,接著上一點來說——群體的思想會因暗示和相互傳染而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傳染的前提是一個已證明的心理學(xué)結(jié)論——個人可以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tài)。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具有傳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zhǔn)備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這種能力在平時他不一定有,是群體無意識激活的。因此這些貴族在國民議會與國王對抗的過程中,一反自己的利益,同意無償廢除封建力役、農(nóng)奴制及其他人身勞役。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容易接受暗示。暗示對群體中的每個個人有著相同的作用,相互影響使其力量大增。在暗示的影響下,個人會因為難以抵抗的沖動采取某種行動。這一點在接下來的一個故事中會提到。
第二個故事有點血腥,同時它也是勒龐口中的典型例證——巴士底監(jiān)獄獄長的遇害。
在巴士底監(jiān)獄被攻破后,一群極度興奮的人把監(jiān)獄長團團圍住進行毆打。有人建議把他吊死,砍下他的頭,掛在馬尾巴上。在反抗過程中,監(jiān)獄長不小心踢到了一個在場的人,于是有人建議讓那個挨踢的人割斷監(jiān)獄長的喉嚨,這個建議立刻得到了熱烈響應(yīng)。
“這個人,是一個收了工的廚子,來巴士底監(jiān)獄主要是因為無所事事的好奇心,他只是想來看看發(fā)生了什么。然而由于普遍的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相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甚至自以為應(yīng)該因為殺死一個惡棍而得到一枚勛章。他用一把借來的小刀割那裸露出來的脖子,因為刀有些鈍了,他沒能割動。于是他從自己兜里掏出一把黑柄小刀,成功的執(zhí)行了命令。”
這個廚子的所做所為很明顯是一件不可理喻的犯罪行為,他卻以為自己是為國除害,是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為什么呢?因為群體的暗示力量。這個廚子本來只是個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在沒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他受到了煽動和慫恿。在他接受暗示的那一刻起,他已然成為了這個暴動群體的一份子——雖然他的身份只是一個廚子。那一刻,他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卻犯下了最荒唐的罪行。
從以上事件亦可以窺見群體的情感,勒龐對群體的情感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此我僅給出結(jié)論。
? ? ? ? ? ? ? ? ——群體的情感——
一、群體沖動、易變且急躁
二、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
三、群體情緒夸張、單純
群體形成這種情感的原因是:
第一點,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行動的能力,而群體缺少這種能力。人類機體本來就可以產(chǎn)生大量狂躁的激情,這種激情對個人來說由于責(zé)任感的限制很容易被抑制,而在群體中由于愿望受阻容易演化為激憤狀態(tài)。或許是獄卒的殘酷激發(fā)了群體的激憤情緒。有個詞叫“群情激憤”,事實上,那個可憐的監(jiān)獄長是群情激憤的受害者。
第二點,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處于一種期待注意的狀態(tài)中,因此很容易受暗示。他們通常會忽略理性,只是通過形象思考,因此很容易歪曲事實。也正是因為群體的輕信,那個廚子才會毫不猶豫的下手。
群眾從不渴求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jù),他們會拂袖而去。如果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那么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很容易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夢想破滅的,都將成為他們的犧牲品。——《烏合之眾》
第三點,群體情緒的夸張與單純。群體夸大自己的情感,因此更容易被極端的情感所打動。由于受無意識的打動,群體既可以犯下世間最邪惡的惡行,也可能會形成世間最高尚的美德。
以上只是書的一小部分內(nèi)容。還有更多精彩的部分——如群體的信念和意見、群體領(lǐng)袖及其說服的手法等,由于篇幅限制,就在這留一個懸念,待你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
附錄節(jié)選:
勒龐的《烏合之眾》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其原因之一恐怕在于,他觸動了許多人的世界觀。由于人們總是生活在人群中,個人對于“人多勢眾”有一種天生的恐懼心理,于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對集體主義心懷崇敬。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愿意放棄自己的觀念而去迎合大多數(shù)人,認為“多數(shù)人”不僅象征著力量,也代表了真理。
但是勒龐卻以精辟的分析、毫無遮掩的用詞赤裸裸的揭露出群體的情感幼稚、道德敗壞、智力低下,人們在最初的反感過后又不得不認真思考他的論述。
書中經(jīng)典句摘:
1、在感情與理智這對永恒的矛盾中,失敗的永遠不是感情。
2、如果需要演講,就遵照聽眾的思路去說。
3、在群體的靈魂里占主導(dǎo)地位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追求,而是當(dāng)奴才的本能。
4、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走向文明,之后當(dāng)這個理想的優(yōu)勢不再時,便開始了衰敗和滅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生命的循環(huán)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