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對細節并不陌生,一個不易察覺的小動作,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眼神,運動場上的某一次攙扶,醫療室里的某一個微笑,地鐵車站的某一個招手,劇場里的某一次掌聲……都流露了人物內心世界的真實。
細節是對人物、環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體描繪,或對事件發展中某一小事的形象描寫。作為文章中的“細節”,需要經過概括、提煉,或有獨特的個性,或有美妙的意境,或有生動的生活情趣和鮮明的時代色彩;缺乏典型意義的繁瑣細節對寫作則是無益的。
須知,優秀的作品,總是出自現實生活,離不開對世態人情的細致觀察。
細節要典型,富有表現力。常言道:“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細節雖小,但能起到以一孕萬、即小見大的作用。在文學作品中,作家常常通過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細膩復雜的情感世界。
俄國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講述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觀看歌劇時,打的一個噴嚏,“只因切爾維亞科夫前排坐著交通部門任職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將軍正用手套使勁擦他的禿頭和脖子,嘴里還嘟噥著什么。”便疑心唾沫星子濺到將軍臉上,怕引起將軍的記過。主人公的過慮和多種形式的道歉,擾亂了將軍的正常生活,這位將軍從原本不在意直至最后憤怒。僅僅一句“滾出去”!切爾維亞科夫心理更加扛不住,最后只得身心俱憊,以死收場。文中通過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等細節描寫,深刻地揭露了俄國封建森嚴的等級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
優秀的作家總是能夠通過細節的描寫,使敘事從形式到內容,從主旨到意境都變得曲折有致。曹雪芹可謂是細節描寫的高手,《紅樓夢》中的每一個細節,幾乎都給人帶來不盡的遐想。如第31回,作者這樣寫道:“眾人聽了都笑道:‘果然明白。’……不由得也笑了。”這一個細節,寫了五種不同的笑:眾人的笑是對湘云的贊賞;寶玉的笑是對湘云的親熱;黛玉的笑是對湘云的妒忌,也是對寶玉的不滿;寶釵的笑顯現其坐山觀虎斗的心態;寶玉見寶釵笑了也跟著一笑是自我解嘲之笑。如此,不但成功地刻畫出復雜的眾生相,同時,也使敘事更加曲折而富有變化。
細節要真情感人。讀一篇文章,最令人難忘的往往是細節,好的細節令人睹之生情、聞之心動,只因為濃濃的情感蘊涵其中。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中,作者選寫了三位可親可敬的女性的三個事件,其中對祖母的回憶,作者選取了她的三言三行,一為“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二為“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三為“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寥寥數語,看似平淡卻滲透了祖母對孫兒通過讀書光宗耀祖的無限期望。一個輕輕的帶門動作,盡現了祖母對勤奮讀書好學的孫兒的愛憐;望孫成龍的祖母仿佛看到勤奮好學的孫兒學業有成、振業興家有望,激動之余,竟取來先祖曾經使用過的笏板激勵孫兒努力讀書,殷切之語,期盼之情,令人為之動容。
可見,生活中最真摯的感情大都蘊藏在細節之中,只不過很多人不善于去發現,不善于去捕捉罷了。如果一個人常常用善心、愛心、真心去觀照生活中的細節,那么必然會陶冶其性情、高潔其情操、美麗其靈魂,其意義和價值可謂大矣!請看這樣一個作文片段: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帶著嘹亮的哭聲來了。您說,這是個吉祥的開頭。
在您的牽手中,我蹣跚學步;在您的教導中,我牙牙學語;在您的期盼中,我邁入學堂;在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我逐步長大……
感謝您給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貧困家庭。媽媽,我怎能忘記上次我從學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說:“媽,好多年沒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著您,您無言,嘆了口氣,走進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這個無理的要求啊,父親去世得早,僅靠您單薄的身體守著父親留下的半畝薄田。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殘忍,怎能再給母親施壓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時候看到您趕集回來,肩上背著個小西瓜,籃子里還有些剛買下的青綠的菜。看著您走進灶房操持著一天的飯菜,我忽然有種想哭的沖動。過了一會兒,您叫我吃飯,坐在那張簡陋的八仙桌旁,我看到菜比以前明顯要豐富好多,還有讓我垂涎的紅紅的西瓜。您說:“娃要高考,給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亂吃了一些飯菜,伸手拿起一塊西瓜,幸福的吃了起來。我說:“媽,您也吃啊。”您說:“我從小就不喜歡吃這個,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間整理回學校要帶的東西,您收拾碗筷。后來,忽然想到告訴您要體檢了,于是我就去灶房找您。可是,我分明看到,您正背對著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曉得該和您說些什么!幸虧您沒有回頭,我沖回房中,捂著被子哭了好久。
……
在我們的生活經歷中,常常就在那一瞬間,可能是一種聲音,可能是一種色彩,可能是一種狀態,甚至可能是一種細微尋常得極易被人忽略的場景,會深深地觸動我們的心弦,給我們恒久的思想頓悟與強烈的情感共鳴。本文作者再現這樣的時刻、這樣的體驗。文章視角獨特,抓住母親啃西瓜皮的細節,這是一個用濃烈的真情浸泡過的細節,透過作者真切的文字,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在艱難的境遇中支撐家庭的毅力及對兒子的關愛。
細節要真實。真實是藝術的生命。典型環境,典型性格,必須建立在細節真實的基礎上。離開了真實的細節描寫,就會失去感人的力量。真實的細節是對生活的再現,更是對生活的提煉。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就是通過真實、生動的細節來塑造人物的。李甲與孫富長談之后,李甲回到自家舟中。他滿懷心事,難以割舍的復雜的內心活動通過“顏色匆匆,似有不樂之意”,“搖首不飲,一言不發,竟自上床睡了”,“嘆息而已,終不啟口”,夜半醒來,“又嘆一口氣”,“擁被而起,欲言不語者幾次,撲簌簌掉下淚來”,“含淚而言”,“說罷,淚如雨下”等細節微妙地表現了出來。
好的細節可寫活一個人,比如有人寫魯迅,只舉了這樣的逸事:有一次魯迅先生給學生講課,講到《紅樓夢》時問學生:“你們愛不愛林黛玉?”學生反問:“周先生,你愛不愛?”魯迅先生坦然回答:“我嫌她哭哭啼啼。”學生們都笑了。先生的民主爽直由此可見一斑。
細節要新穎獨特,能引起讀者廣泛的聯想和想象。細節來源于對生活的深入體察和敏銳捕捉。它看似平淡無奇,卻又常常出乎意料;它總能引發讀者的無限遐思,讓人或愉悅或驚嘆。如唐朝詩人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試想,在花紅柳綠、風箏競天的和風煦日里,黃鶯經不住春天的誘惑,在樹上呼朋引伴、婉轉啼唱,鳥語與花香的結合不就是春天美好的圖畫嗎,女主人公卻為什么要“打起黃鶯兒”趕它走呢?只有讀到“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時,才會令人恍然大悟:原來黃鶯的鳴叫,吵醒了一位多情的少婦的美夢——她正在睡夢中與遼西守邊的丈夫相會。也只有這時,我們才理解了這位女子對黃鶯的嗔怪,對春天怨恨的理由。”打起黃鶯兒“這個新鮮獨特的細節描寫,將一位女子對守邊丈夫的思念之情表達得含蓄而貼切,合理又合情。
巴爾扎克曾說:“當一切的結局都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再前進一步,唯有細節組成作品的價值。”因為細節是文章的血液,沒有細節,就不會有文章的生命活力。當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細節都具有價值,也不是只要寫了“細”就可以了。好的細節描寫必須是有用的、真實的、典型的。如果我們在日常作文訓練時,借助寫作與現實生活中富有詩意的細節,就一定能寫出內容具體、內涵深刻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