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妹妹,三歲十個月,剛從幼兒園小班轉中班。一天,我去幼兒園接妹妹,發現教室的白板上寫了三列十以內加法算式。
算式右側,被很多別人家的孩子填寫出來了,我瞬間有種石化了的感覺。大寶屬于從小散養長大,我沒有刻意去做過任何數學啟蒙,私心想著大寶聽課的時候一定覺得那是天書吧,那些奇奇怪怪的數字符號怎么變變變可以得出其他符號。什么是1,2,3?什么又是“=”?她的內心一定是懵在角落里吧。
于是,告訴自己多留心給孩子做一些最簡單的加法運算,數字認識。
我決定進行任務拆分,不急著讓孩子第一次接觸數字就寫會,而是先聽懂,看懂,再寫懂。
第一步,讓孩子和數字混個眼熟,會讀會念,不圖會寫。
語言的學習是先聽到,說到,看到,再寫到,即先聽覺,視覺,再觸覺。
舉個例子,什么是蘋果?眼前一個蘋果,口中念著蘋果的這個詞匯,這是實物與詞匯一一對應的過程,需要同時刺激聽覺,視覺,這樣大腦會更加清晰的這個詞匯。
數字,作為抽象的數學符號,與語言學習的規律一樣,先聽,看,再念。
妹妹從三歲時,就背過爺爺的電話號碼,這是出門找不到家的求救電話。于是,我就從這個電話號碼為切入點,用一張紙剪了11個電話號碼。其中有兩個2,兩個3,分別分配了孩子和我各自5個。
我倆比賽,我說,“像鴨子一樣的2拿出來。”
“像耳朵一樣的3再拿出來。”
因為有了共同參與,共同競爭,加上形象化的語言提示,妹妹能很快找出來2,3,眼鏡8,筷子1,雞蛋8。
除了剪紙認識數字,還可以通過跳房子,妹妹指揮,爸爸媽媽看誰快跳到妹妹說的數字上。這樣做的意義是,妹妹通過說,再觀察我們腳底的數字,來強化數字的概念。而且,在說指令時,讓她對游戲有種控制感,主推感,而不是被動接受。
第二,教給妹妹每個數字都有對應的現實含義。
“1”可以是一根筷子,一個凳子,一個蘋果,一個小孩。
“2”可以是兩個人,兩根香蕉,兩個手指,電梯的第二層。
“3”可以是三根手指,三個棒棒糖,三根頭發,3路車。
數字的意義就是為了服務平常人的生活,讓數字和生活聯系,也就有了具體的意義。
具體的物品,物件,孩子更容易理解,孩子是從具體的事物里理解生活的,探索世界的。對于過于抽象的數字,她只覺得是個字而已,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發音而已,沒有太多聯系實際的例子。父母的作用在于,建立起數字和生活的聯系,讓數字生活化,有趣化。數學,就在我們生活瑣事里,看得見,用得找。
第三,順著孩子的思路,引進數字概念。
昨晚,我教孩子快4歲的大寶寫“0”。教第一遍的時候,大寶妹妹說,她要畫水母。教她第二遍的時候,她說她要畫棍,畫成棒棒糖,還把“0”中間給上上顏色了。
孩子完全都在自己的節奏上,我的教授節奏瞬間被她無視掉了,她很享受她自己作畫的過程。
她覺得她是在畫畫,享受當下。后來與孩子阿姨,也就是我的真妹妹聊天時,妹給我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
她讓我反著教,水母去須就是“0”,棒棒糖去棍就是“0”。這是順著孩子的思路走,她更愿意接受,也覺得自己畫的東西可以變化的如此有趣,她的專注力會注意在我要講得點上。
親妹的一個教法就是順勢而為,很有趣。這讓我想起初中生物代課老師。剛上課代課老師說,上回你們講到哪一章。下面調皮的男孩說,“泌尿系統”。
事實上,男孩在搗蛋。老師讓我們翻到泌尿系統,滔滔不絕地系統講出來,老師那時應該是知道學生調皮,只要學生可以學到東西,哪一章都是講,這是老師對教材熟讀于心的表現。這樣的順勢而為和實力展現,恰恰震驚到下面的學生。學生先是一面偷笑,后是抖起精神認真學習起來。
此刻,已成人母的我,初中生物老師,親妹的逆向教法都是對我的一個啟發,順勢而為。
最后,再次總結一下數字啟蒙的幾個關鍵點。
數字啟蒙路線如下:
一,先混數字眼熟。
有車牌照讀車牌,有遙控器數字就讀遙控數字,有吃葡萄數數出來,有臺階就一個個臺階讀出來。
二,建立數字的現實意義。
給你兩個餅干,買三個冰棍,桌子上擺五雙筷子。數字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神秘的演繹,它深扎于現實生活。
三,順勢而為,孩子有什么思路,把自己的意圖和孩子聯系在一起。育兒,只有智取,不可強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