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好像三十歲后一切就會步入正軌。
可現實中,在這個年紀,大多數人都沒能活成小時候期待的樣子。
夢想漸行漸遠、工作依然沒什么起色、感情也不盡如人意... ...
面對這樣的處境,很多人可能會痛苦、憤怒。
但其實,每個人當下的生活,背后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圍城》里的主人公方鴻漸身上,便折射出大多數成年人困境的影子。
從他的經歷中,我們也能窺得幾分教訓,得到深刻的警醒。
01 曾經偷過的懶,都會成為今后的難
方鴻漸,出身于沒落的鄉紳家庭,按理說在學業上應該發奮圖強,但他一直都是渾渾噩噩、不思進取。
大學里幾次轉專業,學不了土木工程,又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后轉入中國文學系才畢業。
畢業后承蒙岳父大人出資歐洲留學,這筆款項原本是用于辦喜事,不料方鴻漸未過門的妻子在他大學未畢業前就病逝。
能夠有一筆款項用于出國深造,于方鴻漸而言,這可以說是一次提升自我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他仍然選擇在最好的年華,不求上進,懶散怠慢。
四年里,就換了三所大學,最終學無所成,只是買了個假博士文憑回國。
學業上的荒廢,讓他毫無一技之長,為今后的工作埋下了一顆危機的種子。
用方鴻漸自己的話說:回國以后等同于失業。
他先得岳父大人庇護,在點金銀行里當職,之后與岳父家鬧崩后,幸得朋友趙辛楣介紹,才博得一份差事:三閭大學任教。
可新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校長和同事瞧不起,學生也不待見他,他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最終被解聘。
之后又是受趙辛楣的幫助,他才得以在一家報館中一個微不足道的部門:資料室,暫時就職。
方鴻漸在工作上從來沒有選擇資格,幸得親人和朋友的幫助才有一絲生存之地。
但平心而論,他淪落至如此地步,不怪別人,終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說過:“懶惰等于將一個人活埋。”
懶惰是人的天性,但如果不加以克服,所有偷過的懶,時間其實都在幫我們記著,未來都會以艱難的形式悉數償還。
也許,你一開始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該努力時就全力以赴,不辜負每一個當下,這一定不會錯。
選擇容易的,人生會越來越困難;選擇困難的,人生會越來越簡單。
02 接納自己的程度,決定著抵達的高度
王陽明說過:“心無外物,心無外事,心無外理。”
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是源于內心的投射。
你在心中認為自己是什么樣子,就會很容易覺得別人也是這樣看待你的,這樣的想法繼而會影響做事的態度和行為,也就決定了結果。
方鴻漸表面上看起來心氣高,實則骨子里是自卑的。
第一,當他不是住在親戚家而是住在岳父家,同鮑小姐的“露水之情”、同蘇文紈的曖昧之情、花錢買假文憑等一樁樁事,被喜歡的姑娘唐曉芙當面揭穿。
方鴻漸覺得自己非常可鄙,也認為唐曉芙絕不會原諒他,只會覺得自己是個騙子。
正因為這樣的想法,導致他沒有勇氣為自己的愛情爭取,最后兩人不歡而散。
第二,失戀不是最慘的,隨即他還從岳父家里被趕了出來。
方鴻漸花岳父的錢、住岳父的家,本應對岳父母心存感激,予以尊重。
可他為了躲避岳母對他私事的追問,早上出門不打招呼就偷偷溜出門,引得岳母發火、舊疾復發,這也成為他和岳父母之間矛盾的直接導火線。
最后不得不搬了出去,就此和貴人決裂。
其實他在這個過程中是有選擇的,試著放下身段,好好與岳父母溝通,最后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表面上是不諳世事,其實不過是內心的自卑在作祟罷了。
第三,要說方鴻漸至始至終都想要剔除的一根刺,那便是假文憑,這讓他在工作開展中顯得格外扭捏。
無論是在與三閭大學校長談判任教條件,還是在與同事討論學籍,他處處都表現的十分心虛和在意。
最后,工作沒能保住,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也沒能打理好。
如果說,他誠然接納自己的才學淺薄,然后把時間和注意力用于提升自己,那么他的工作會順遂很多。
所以,很多時候,人都是自己困住了自己。
想法不同,結果就不同。
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全然的接納自己,才能認得清真相,潛心精進內在,擁抱更好的未來。
03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令問題更糟糕
米蘭·昆德拉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后的結局。”
方鴻漸在三閭大學任教時,打心底的不開心,覺得和校長及同事關系不好、任教課時少、不受學生待見。
問題是,他從來不曾思考為何如此、直視自己的不足,然后想辦法彌補、解決。
而這些問題的累積,也讓他在大學的地位岌岌可危,最終唯獨他沒有收到下學期的任教聘約,就此與三閭告別。
如果他不逃避,人際關系出問題時,就學著察言觀色、處世之道;
任教課時少時,就沉下心深耕自己,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
不僅面對工作選擇逃避,面對感情,他同樣如此。
他與孫柔嘉的婚姻談不上是多么喜歡,確切地說,是把婚姻當成了生活的避風港。
當所有人都對他避而遠之的時候,他的身邊只剩下孫柔嘉。
與其說方鴻漸是找愛人,不如說他是在找可以有肩膀靠的人。
事實真相是,不會因為結婚就會有更好的工作,也不會因為結婚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婚后,方鴻漸發現孫柔嘉并不似原以為的天真溫柔,外加上生活壓力依然存在,兩人終歸把生活過的一地雞毛。
整天都為了雞毛蒜皮般小事爭吵不休,日子變得難上加難。
感情也好,工作也罷,逃避,不會讓存在的問題就此抹去。
相反,它的影響力龐大且深遠,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將自己壓垮。
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無論何時何境,愿我們都有一顆勇于直面困難的心,正視它、穿越它、打敗它。
寫在最后
稻盛和夫說: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僅此而已。
每一秒鐘的積累成為今天這一天;每一天的積累成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生活是一座圍城,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你的現在是由過去的選擇決定,你的未來會由現在的選擇決定。
余生,愿我們都能不負時光,不負自己,活在當下,活成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