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為什么要認識陌生人之后,進一步探討陌生人社交問題。
以陌生人屬性用戶屬性的產品,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
效率&信任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在”陌生“這條道路上,挖掘到極致:讓TA更快更爽地滿足最關鍵的那一個需求:
如何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能幫助自己的人?
如何能更大程度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成就感,驅逐孤獨?
思考總結:
1-解決陌生人第一句話聊什么,對于高效滿足需求至關重要。
- 強目的需求:第一句話應該直接發布自己的目的需求,面向大眾或者某個特定對象。
- 情感需求:為用戶設想第一句的場景,請吃飯?約看演出?對某個主題發表看法?等等,然后才能自然開展對話。否則,就只有想約x的人有這個動力去騷擾一個個陌生人了。。。
所以心跳盡管UI很好,交互很有新意,但我還是會卸載。因為我知道xxx和我很多愛好一致了,然后呢?我要突然去找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符號聊天么?聊什么?
另外一個陌生人電話應用,比鄰,據說男女比例35:1,也很活躍,原因嘛,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這就從另外一個極端說明了,剛需的力量啊。
2-信任來自于一次次需求的滿足。所以不斷強化第一步,并展示出來。
- 階段一:展示需求滿足數量: XXX人已經在這里實現了愿望;xxx次線下活動已經舉行;
- 階段二:基于數據沉淀,給用戶信譽評級。
以下為產品信息總結。
通過興趣標簽匹配好友,通過點紅心或者點 X 做選擇,只有當雙方互相翻牌時才自動匹配為好友。
心跳最妙的部分是匹配的部分。
1)讓你選擇自己的興趣標簽(維度)
2)根據標簽來推薦適合你的人:
然而,這么妙的匹配,卻還是敗在了沒有“第一句話”上面。
我關注了你,然后呢?沒有然后了。
相比陌陌以“人”為導向的特征,微聚有著更強的“事件”屬性。社交的發起方式不是“我要聊某個人”,而是“我要做某件事,同時塞個合適的人給我”——用焦一的說法,這是一種“目的前置”型的社交。
從陌生人社交需求的場景出發,而不是直接找某個人。
多數人感到寂寞無聊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要做某件事(找人泡吧、逛街、吃飯、約 X 等),而不是要見某個人(這在熟人場景才會發生)。
以集體活動為契機,為用戶創造最初的聯系,同時從興趣、地理位置、性別等維度過濾掉大部分無效“勾搭”。
用戶評價系統塑造新人。
二度人脈互動
虛擬禮品女性激勵機制(類似yy)
與大眾點評合作,O2O導流
很多事并非自己不想做,而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比如大半夜想去后海劃船,或者突發神經質,想騎車溜一圈大北京城,想每周五約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跑跑步….
一對多形式
以線下活動為主要單元,搖一搖查看附近的活動
通過活動累積信譽度,解決信任問題
無IOS版本。
一,建立一個以搖滾樂為主心骨的演出資料庫;
二,打造一個樂迷可在其中自由交流、暢所欲言的線上社交環境。
以演出為線下事件,聚合感興趣的人。
人可以基于這個演出事件來發表言論,或者私信,開展社交。
搭建一個價值社交平臺,讓有某一領域專長技能的人將將個人價值變現,同時讓有特定需求的用戶發現身邊的這些“專家”,是快約 (Android,iOS 版正在開發) 要做的事情。
技能需求的交易平臺,發現身邊的兼職機會/向陌生專家求助/學習
通過費用托管,仲裁等方式來提升信用度
目前看到最火的是約模特和攝影師
用戶拍一張照片或錄制一段視頻,系統會將其隨機發送給 100 個人。收到的人處理這個“漂流瓶”也簡單,喜歡可以加關注,不喜歡就翻過去,當然也可以立刻回復對方,形式也可以是一張照片、一段視頻,或者是幾個字。
以隨機發出話題為單元,讓陌生人有事可做。
短視頻替代照片,互相關注后可以開始聊天
用戶先錄一段 8 秒短視頻 (可從本地視頻上傳),填好基本的用戶信息之后,即可查看身邊的人。使用機制上,同樣采用了 Tinder 這種你情我愿的方式,用戶可對呈現出的短視頻點“X”或者“愛心”(也可左右滑動),雙方點“喜歡”之后,即可互發文字信息,暫不支持圖片和語音等富媒體功能。
目前沒有IOS版本。
專注二度人脈的職場社交應用
導入手機號碼關系,有實名動態和匿名八卦,看到諸多招聘或者求職的需求。很活躍。
脈脈已經不能算陌生人社交了,且做參考吧。
專注二度人脈的社交應用
導入社交通訊關系(微博等),然后發起聊天。目前IOS上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