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咸平二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之后便決定了檀淵之盟。
? 而唐淵之盟到底好不好呢?有人覺得 它標志著宋遼和平的實現,對中原政權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兩國互通貿易,經濟和文化進一步交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也有人覺得 宋每年必須給遼歲幣,在一定程度上給宋帶來經濟壓力,而 這種和平以金錢為基礎的,并不牢靠。
? 但是在對比的過程中,你必須先了解他講了什么。宋太宗在滅了北漢以后,曾經先后兩次帶領著士兵揮師北上,一直想要收復當初被割讓出去的燕云十六州這些地區,但是他前后發動了兩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最后被迫回歸。從那以后,宋朝就放棄了用武力來收復燕云這些失地的打算,對遼國也從進攻轉變為防守。可是遼國的士兵卻沒有對宋朝善罷甘休,他們采取進攻的措施,經常南下騷擾著大宋的邊境。后來有一年夏天,蕭太后和遼國的皇帝率領著大軍以收復南十巷為名,大舉發兵準備南下入侵宋朝,遼國的軍隊采取了躲實就虛的策略,繞過了許多宋朝士兵駐扎的州縣,而且一直把軍隊打到了黃河邊上,大有直逼北宋都城開封的勢頭。隨后雙方戰爭就進入了相持的階段。對于遼軍軍隊來說,他們本來是想掠奪財物和進行政治訛詐為目的的。如今他們受到了挫敗,就表示愿意與宋朝議和。而宋朝皇帝原本就害怕同遼國的兵作戰,于是雙方商定的和平相處,并且交換了盟約,這就是檀淵之盟。
? 這樣是好是壞呢?分辨這個問題有兩個角度,第一,從大宋來分析,第二種遼國來分析。比如說我是大壽,我給別人錢,這樣既能保護人民,又能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發育。如果這樣的話,民心不會亂。但是如果我是遼國呢?假如我是遼國,我什么都不干,就得到了那么多錢。多好啊。如果真的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的話,那也是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大家也知道,大宋終有一天會被滅的。所以這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但是對于當前來說非常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