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汪老的書是偶然,那不經意的一瞥,便是好奇,然后讀的如癡如醉。某天,去一友人家玩耍,看她桌上一本《雞鴨名家》,便覺有趣。我那時想敢稱雞鴨名家的不就是廚子嗎?難道是一本美食書?友人見我注意到桌上的書,便混著其他幾本書一起借給我。我倆一直是書互相看的。畢竟你的蘋果給我,我的蘋果給你,那我們還是每人只有一個蘋果,但兩人的思想互相交換,那就是兩種思想,必是比一種思想來的寬廣。這是一種分享,也是我們另一種交流方式。
看了汪老的《雞鴨名家》總覺得沒過癮,就又去看了他的《受戒》《逝水》《人間草木》等書,才稍稍緩了點神。汪老的一生簡直充滿了平凡與神奇交織的樂章。他出生于江蘇高郵,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這樣的贊譽也足以看出世人對于汪老的態度。他十九歲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大,看汪老的書時,就出現過西南聯大,但一直很疑惑又向往,后來搜了資料才知道,西南聯大是由當時幾個學校組成的,在昆明,只存在了八年零十一個月,但它卻一直存在了汪老的回憶里。
汪老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也算是平常。無論是多么動蕩不安的年代,他的才華都沒有被埋沒,這也是一件幸事啊。文章中大多是寫吃的和一些鄉村趣事??偰軐懗鰟e樣的風味。汪老是高郵人,都說高郵的咸鴨蛋是一絕,但我覺得汪老寫這咸鴨蛋也是一絕。所以每次看汪老的書,就像看美食書,但是只有字的那種,哈哈哈哈。
記得汪老書里講訴一個姓王的小販賣鹵味,把自己的孩子拉扯長大的故事。汪老的文章就像是扯家常,慢慢的述說著一個故事,平平淡淡。他總用自己那淡然閑適的眼光看世界,用他那幽默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他不是生活在安穩的年代,所以他的文章帶著他對待生活的態度透過書直擊我們內心。在當時那樣的背景下,沒有被外界的阻礙打敗,而是以詼諧的口吻寫出一篇篇暖人心脾的文章,不把悲觀的情緒傳給讀者,因為你要知道一篇文章要益于人才有算是好文章,書的內容也是作者自己想要表達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汪老也是個各方面發展的人,他寫過劇本,還在農業研究所工作過,更有趣的是,他還畫過一幅馬鈴薯圖譜,可見他在畫畫方面也是頗有造詣啊。但是那幅圖在“文革”中被毀了。馬鈴薯圖汪老在書中也說過,最后的去處我查了百度才知道的,真是可惜可嘆。最近看的《人民的名義》里唱了三次的沙家浜,我也是在百度之后才知道原來汪老也參與了創作,汪老還真是多才多藝啊,總給人驚喜。
好了,前面說了那么久汪老的趣事,但是歸根結底我喜愛汪老的原因還是他的文章,所以我還是來談談他的文章?!峨S遇而安》是他其中一本書,是寫他被當成“右派”的那段時間寫的,他把這當成一種歷練,說是三生有幸,這樂觀的心態真是讓人敬佩。記得這本書當中一篇文章說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輕小伙子,相親相上了一個女生,但是囊中羞澀,一直沒求婚。汪老知道后,和幾個同事一起湊了錢給那小伙子,最后才把婚結了。還有一篇是說他被分配到了做化肥,冬天那些糞便都凍成了冰坨坨,他們還要把那個給解凍。說實話,看這些我只覺有趣,并不覺得怎么苦,但是那個年代汪老是被當成右派被下放下來的,總不能是來享福的吧。所以汪老應該是和《瓦爾登湖》的梭羅一樣,看中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反而是這種清貧的生活,更能感受生活可貴。
其實看汪老的書已經是一年多年前的事了,對于一個記憶一般的人來說,再加上現在又在看新的書,記憶總是斷斷續續的。但是一看這個話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汪老,雖然自己平時看的書挺雜的,但是每一本都是自己喜愛的書,才借來買來看的。喜歡,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