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進步的階梯。
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書籍是認識外面世界的窗口。
記得小學二年級時,迷上了小人書,放學之后,常常跟著同學去她家看小人書,看得如癡如醉,天黑了才想起回家,沒少被媽媽罵。只要是能夠找得到的文字,我都拿起來讀,閱讀帶我進入一個廣闊的世界,吸引我不斷去探索。
可惜農村里好書太少,在如饑似渴求知的年齡,卻只能讀些《故事會》、《故事大王》之類的通俗讀物。上初中后,有一次去老師家,發現她家竟然有一個擺滿書的書架,放了很多大部頭的名著,簡直是垂涎三尺,如獲至寶。一個假期,我都在貪婪地讀從老師那里借到的書,《地球的紅飄帶》、《簡愛》等等,一下子帶我進入一個文學的世界。
比書籍更少的是成人的支持和引導。那時候,讀課外書也會被父母視為不務正業,不但不支持,還要反對。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我迷上了瓊瑤的書,每次都要背著父母偷偷地讀。
讀書帶給我太多美好的回憶,成為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亮點。我一直認為,是讀書開啟了我的智慧,并賦予我靈氣,讓我終生熱愛學習,并享受與書為伴。
書是讀不完的。
如今,終于有條件買很多的書,于是,家里的每個角落都被書塞滿。看著越堆越多,總也讀不完的書,再看看自己捉襟見肘的時間,終于明白,書是讀不完的,花點時間,想想到底要讀什么、應該怎么讀,是非常有價值的。
郝明義在《越讀者》中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讀書方法論,他將讀書比喻為吃飯,將閱讀內容分為主食、美食、蔬菜水果、零食甜點四大類,其中主食指那些實用類的書籍,滿足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美食則是指哲學、歷史、文化類的書,讀這一類的書,需要細嚼慢咽,騰出專門的時間來品嘗;“蔬菜水果類”是那些工具書,像字典、百科全書、地圖等,有助于我們消化;至于“零食甜點類”書籍,則是那些輕松閱讀的漫畫、消遣的類型小說等。
這種區分的好處是,為我們選書以及合理分配閱讀時間提供了思考的框架。
當今時代,各種信息泛濫,到處都是抓眼球,吸引關注的設計。人們也隨之普遍陷入了知識焦慮,既迫切地渴望跟上認知迭代的速度,又惶惶然不知所以。慢慢地呈現出一種斷裂,一部分人,為了緩解焦慮,拼命地學習和讀書;一部分人被不斷推陳出新的泡沫信息裹挾,把自己變成了休閑娛樂媚俗文化的犧牲品。
越是在喧囂的時代,越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內心的閱讀。
與其過盡千帆,不如一本讀精,
李老師好幾次講到,與其追求讀了多少本書,不如堅持把一本書認真反復地讀。他強調,一個能夠把一本書讀一百遍的專業人員,其專業水準,定是那些讀過一百本書的專業人員所無法比擬的。他還說過,讀過一百本書的人并不稀罕,把一本書讀了一百遍的人卻鳳毛麟角。
這兩年,因為帶領讀書會,我每年都要保證從頭到尾讀完至少20本書,切切實實地感覺到,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讀書的數量和質量很難兼顧。而我們很難有耐心將一本書反復研讀,常常是囫圇吞棗之后,又一頭扎進下一本書。結果是,每本書都淺嘗輒止,連篇像樣的書評都寫不出來。
這幾年,我讀的次數最多的一本書是《少有人走的路》,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和收獲。不僅僅是讀,我還通過微信分享、拆書筆記等方式,對這本書做過深入的解析,因此,這本書所回饋于我的收獲也遠遠大于那些讀過一遍就束之高閣的書。
不讀什么比讀什么更重要。
依據購書網站的推薦,跟風閱讀也是很普遍的現象。然而,那些流行一時的書,鮮有深厚的積淀,也因此很難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
李笑來在他得到APP的專欄中,曾經指出: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你的注意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掉進三個大坑:“莫名其妙地湊熱鬧”,“心急火燎地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仔細想想,他說的很有道理。面對浩瀚無邊的書海,與其發下讀什么的宏愿,不如確立不讀什么的原則。我遵循的幾個樸素原則便是:
盡量不讀流行書(特別是休閑娛樂類的),多讀經典名著。
不瀏覽朋友圈(真要關注一個人,可以單獨打開),少讀微信文章。
不湊網絡上的熱鬧,特別是各類八卦。
不放過零碎的時間,等車、等人,見縫插針地閱讀。
通過這種自律,我努力爭取把寶貴的時間用于閱讀和學習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對我來說,讀書猶如呼吸,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根據不同的目標,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式,不斷體驗讀書的樂趣,同時收獲智慧。
自從加入李老師的訓練營,每天晚上要窮思竭慮,絞盡腦汁,為湊出一篇合適的文章,往往要翻閱好幾本書,一周下來,竟嘗到了查書的樂趣。
首先,查書比從頭到尾按部就班的閱讀效率高了很多,主題搜索式閱讀,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其次,查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觀點,防止陷入偏見。
再次,查書可以獲得很多靈感,以前壓根沒從這個角度考慮過,通過查書,受到啟發,就有了神來之筆,能寫出獨到的見解。
不過要會查書,需要有一定的基礎。首先,要對學科整體有所認識,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查書要有主題,根據主題展開,否則容易跑偏,漫無目的。
總而言之,會查書,意味著自己在閱讀的方法論上,又進化了一大步。
李老師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