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位從事招聘工作的朋友說,現在保潔工、技術工等工作,很難招到人,年輕人都不愿意干,而這些活都是體力活,上了年紀的人干不動。
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是這些工作,社會地位不高,待遇不高,沒有發展前途。
雖然我們一直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如保潔員、工匠、廚師等工作,一直以來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導致了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干。
致使我們城市,包括機場、高鐵站等清潔工,都是外來的年長打工者。很多手工匠技藝都面臨失傳,他們的孩子不愿學,也找不到徒弟來學習。好不容易請個家政工,也是各方面素質并不高的農村打工者。
年輕人有點文化,都不愿意干這些行業。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的“國寶級匠人”新津春子,一位日本阿姨,是東京羽田機場的保潔員。他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將保潔工作做到極致,讓具有85年歷史的老機場,連續四年被評為“世界上最干凈的機場”
新津春子靠打掃衛生出了名,電視臺邀請她做嘉賓,保潔品供應商請他做廣告,還出書寫作。這事在我們國內也引起了熱議,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我國也有“新津春子”式的“匠人”,如上海修理工徐虎、北京掏糞工時傳祥、技術工人郭明義等,都是當代的楷模。
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去從事這些工作,這跟社會導向、從小的教育都有關系。
這代年輕人從小在學校、家庭的教育是,好好讀書,長大了找一個好工作,而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就是工程師、公務員、白領等,要么高薪、要么地位高的工作。
大學教育普及化了,人人都是大學生,好像大學生就是不應該去干這些工作,被認為“低檔的工作”,其實也不然。
不是有北大畢業生去賣豬肉,清華畢業生去種地,他們在自己從事的行業里,不也是干得出類拔萃。
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
俗話說:閑,是福氣;太閑,是災難;一個人永無止境地閑著,就是一個廢人。
只有沉下心,埋頭去干,什么事才都有可能發生。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把你的戒指丟過柵欄,你一定可以翻過這個柵欄。
才有可能成就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