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拆書幫(ID:chaishubang)
前陣子閨蜜小Q告訴我她要減肥,所以要從健身開始。她制定了非常周密的健身計劃,每天晚上要跳繩,隔天keep,還設置了觸發點——刷牙(刷牙前鍛煉)。如果工作太忙回家晚就走路回去,至少保證一萬步。結果一個月后,某天閑聊說起健身計劃,我問她執行的如何了,她回答:例外太多,放棄了。
像這樣不了了之的好習慣是不是你也有過很多?每每下定決心要讀書,要健身,要寫文章,養成好習慣的知識也學了一籮筐,然后,那個你想要養成的習慣依然死在了層出不窮的“例外”上。
難道就沒有好辦法避免這種情況嗎?在《認知設計》一書中就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在本書的179頁-180頁中說:
《認知設計》
學術研究人員彼得戈爾·維策主要致力于實施意圖(計劃行為)的研究,他對這個概念做出如下解釋:
實施意圖就是使用if…then(如果…那么…)的思維模式,將預期的關鍵情況與相應的反應連接起來.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實現目標。然而如果指定的目標剛好是某人希望達到的(我希望執行行為X),實施意圖需要指定特定的行為,如果預期的重要情況確實遇到了,就會執行有助于達成執行方式指定的目標的行為 ?(如果Y發生了,那么我會啟動有目的的行為Z)。
這段話什么意思呢?書中舉了個例子,如果你的目標X是戒煙,那么你不能僅僅設立戒煙的目標。還要知道如何去做的實施意圖。所以你可以這樣設定:如果我想要吸煙了,我就要轉移注意力。
你有了一個情形Y(如果我想要吸煙)和行為Z(我要轉移注意力)這遠比只有戒煙的目標更為有效。但是如果設定得越詳細,那么執行起來越輕松。
如果我在有壓力時想要吸煙,那么我就打電話給姐姐;
如果我無聊時想要吸煙,那么我就玩我的手機游戲;
如果我吃完午飯想要吸煙,那么我就出門走5分鐘;
如果因為我焦躁不安想要吸煙,那么就吃塊口香糖;
……
羅列那些可能影響你養成習慣的“例外”并把應對辦法也考慮清楚,那么這些例外將不會對你養成新習慣造成阻礙。
在書中說到了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Bmmeister)的說法:
決定如果解決一個棘手的情形需要更多的努力,發揮意志力也需要很多努力。如果你提前決定了 ?(如果Y發生,我就做Z)那么行為就會變得清晰,你就會對所處的情形有更清晰的了解,進而更有可能采取適當的行動。
所以回到小Q的健身的例子,如果她還想繼續每天健身要如何使用“實施意圖”這個概念呢?如果有不想健身的情形,那么就要給自己提醒。
第一步,羅列那些例外。
第二步,對應每一種可能的例外把提醒措施羅列出來,比如:
1,如果想要偷懶不想健身的時候,看看手機上提前放好的胖胖的自己的照片。
2,如果太辛苦不想健身就打電話給好友,讓好友提醒她不減肥都要變feng姐了。
3,如果刷劇不想健身,就關掉視頻去照照鏡子。
4……
第三步,想到的例外越多越好,把這些例外以及措施寫下來時刻提醒自己。
相信好習慣終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