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要被拆了,我卻每天都睡得很安穩。
對以前的工作本就已經隱忍到了臨界點,我之前一個月的輾轉反側足以可見。
主管對我很好,安排我去業務部門面試,想給我找一個好一點的坑,讓一個熟人繼續帶我。我很雀躍。
我第二天就去了,但面得不怎么順利。盡管這個熟人提前跟他的領導給我美言了很多句,但從領導撇嘴打哈欠的表情來看,我這種只會收材料,跟盯別人做事的小菜鳥顯然對業務部門來說并沒有什么價值。于是我回去等了兩天,還是沒有等到好消息。
主管把我叫進辦公室,我一五一十地講了面試的情況,說自己面試前也對自己的履歷做了復盤,亮點經歷也特別拋出來強調了,但對方領導似乎很介意我并沒有業務相關經驗。
“不是這樣的,跟你懂不懂業務沒有關系。”她聽完,馬上判斷說,“其實每個領導面試的時候都有一個基本面,面試的人能達到這個基本面或者能超過,基本就沒什么問題。”
我低下頭,不說話。她意思就是我連對方的基本面都達不到?
她嘀咕著應該在面試前沒讓那個熟人給我補補課,提點醒。
“其實面試前劉老師已經指點過我了。他讓我重點講自己從事報告規劃,項目跟盯的事。”
“你講這些難怪過不了,寫報告做跟盯是公司基本的素養,打動不了對方的。你得講自己對公司,對產品的一些看法,讓他覺得你是個很有想法,有邏輯的人。”
但是面試官并沒有問這些方面呀,我辯解。
“你知道你輸就輸在人家問什么答什么,還答得沒有亮點。其實我之前就有跟你說過,你當初來面我的時候面試也是很差,我不想要你的,不過后來看到了你的面試作業,寫的那份ppt讓我看到了你思維的長處,才招了你進來......”她吧啦吧啦一直說,“現在也沒啥法子了,你去對人家部門做一點調研,然后寫幾頁材料出來,爭取再給人家領導表現你的長處,也許還有機會。”她最后給了我個建議,我們會談結束。
走出辦公室時,我的情緒已經蕩到了谷底。以往我會馬不停蹄地照著她說的去做,但今天,我卻很冷靜,我仿佛靈魂出竅,全程旁觀,恍然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越來越沒有自信的原因,也察覺出溝通當中自顧自說出的話語對別人的傷害有多大。
首先,我不得不承認,面試被拒了我內心已經受到了創傷。但我立刻形成了第一級心理防衛,就是不斷地告訴自己,不是因為我不優秀,而是自己跟崗位要求不匹配,面試業務部門不懂業務怎么行,對吧?
沒有過問我的情緒,主管毫不吝惜地否定了我的借口,擊碎了我第一層防衛:不是因為我不懂業務,而是我連對方領導的基本面都沒有達到。
我馬上為自己心理再筑了第二層防衛:我告訴自己,不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而是熟人給我培訓時指錯了表現方向。
又一次,主管毫不猶豫地反駁,并且以一年前我的表現力證,說我當年第一次面試時就十分差勁,暗示我這一年來面試能力方面其實沒有長進。她在努力嘗試說服我,我本來就很差勁。
于是,我給自己層層設立的心理保護膜層層被敲碎,剝開的是赤裸裸的傷心和自卑。
第三,主管馬上用命令的方式進行了建議:寫一份調研材料給到對方,再一次爭取機會。她不了解,這種充滿功利目的的,毫不掩飾自己野心的行為不是我一貫的作風。
雖然她說的套路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以前的我就會毫無意識地照搬照做,但其實這個過程中并沒有使我的心理壓力得到緩和,反而是帶著一種“求求你再給我一次機會”的悲哀心態寫出材料。
知道了自己的情緒是如何被攻擊的,也就知道了對于我來說,面對失敗,重建自我的關鍵在于: 別假裝堅強了,去擁抱自己內心哭泣難過的小孩。
也許是我面試完一直很冷靜,臉上始終維持著微笑,我告訴自己,告訴別人,別崩,還有機會呢,要顯示自己很強大,很成熟,很有自信。
為了給別人偽裝,我把自己內心小孩嘴給捂住了,不準她發出哭聲。
我承認,自己確實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可以選擇坦然接受這個結局,去尋找下一次挑戰。
緊接著,我沒有按主管說的去寫什么調研材料,而是從感恩那位熟人推介的心出發,給他做了一個小材料。想起他之前提過最近正煩惱一個渠道的線上化平臺怎么建,我扒拉了一下自己過往類似的素材,又給了他一點意見做參考,希望能對他有用。
我郵件里直白地告訴他,我知道面試結果了,我被拒了,很惋惜。可是仍然很感恩幫助過我的人。
我向別人釋放善意,也選擇了和自己內心的小孩和解。
反過來,如果我是主管,面對同樣情況的下屬,我怎么能做到激勵而不是看似在指導其實是打擊呢?
在下屬是一個本身就缺乏自信,還剛經歷了失敗的情況下,第一句應該是問:怎么樣,你情緒還好吧?關心對方,始終要放在溝通的第一位。
第二步,不要急著顯擺自己的專業意見和判斷,安靜地聽對方傾訴。他/她也許會告訴你很多理由,你馬上都會意識到都是一些借口。但無需反駁,對方也許心里比你更清楚自己在找借口。
第三步,用自己的例子講反面來介紹教訓,用對方的例子講正面來鼓勵信心。一般可以說“我以前面試的時候也碰到過這種情況......后來自己總結可能是xx方面準備得不到位。”“你其實挺棒的,在xx方面特別突出,讓人印象深刻,也許你可以往這個方面再爭取表現表現......”
我相信,溝通的過程中如果始終以對方立足點出發,效果會更好。
而我,也已經重新收拾心情,做好手頭的事,努力尋找下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