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北京已經10年,面對高房價巨額貸款、擁擠的交通、較強的工作壓力,要說一點點都不懷疑自己的選擇,或者沒有質疑過自己的選擇,哪怕一瞬間,那絕對是扯淡。特別是在霧霾嚴重的冬天,那陰暗的天氣,臟兮兮的空氣,就像一個大鍋蓋,壓的人根本喘不過氣來。但,這一兩年,雖然霧霾并不見得多改善,而我卻開始覺得,比起我所在的小城,選擇北京是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
理由只有一個:自由!事例太多,就舉一個隨禮的事。
婚前好像一切無所謂,跟家里親戚的聯系一直不是很緊密,因為十多年前我就開始住學校,高中、本科、碩士一直沒在親戚周圍,但結婚后就發現事情發生了變化。
家里的表哥表姐家,人也多,事也多,動不動就給孩子過周歲生日、暖房、過12歲生日、老人生日、開業等,在省內的親戚就要專門開車去參加,即使是工作日,舟車勞頓,就回去露個面,參與一把,隨禮,走人。至于孩子咋樣,叫啥可能都不知道,一堆人在一起扯閑篇。我是真不知道意義何在?在我的堅決抵制下,父母終于沒有幫我隨禮,但時時流露感到尷尬的神情。
我是這么理解這事:在一個地方生活,有這個地方的習俗與文化,無可厚非。親人之間確實需要走動,感情會越好。但是,時過境遷,有的人已經選擇了另外一種環境,那么相應的相處方式也應該調整。譬如我在帝都,像暖房這種事,你在小城買套房子,我連小城都四五年沒回去,連你房子都沒見過,何談給隨禮暖房。一年間,我回爸媽家次數都有限,父母會來北京。何談去你的小城的家?我尼瑪北京買房貸款大幾百萬,誰會想關心我,給我暖房,有多少親戚10年沒見,偶爾見面,根本沒交流過。你生娃我連你娃都沒見過,甚至我連你都多年未見,我給你娃過啥百天。
我并非不近人情,見了同學朋友家娃也多有表示,我討厭的是這種親情式綁架。沒事瞎勒勒。
我這么多年,努力,掙扎,就是為了逃離這些無謂的社交,在北京,沒人跟我說誰家孩子咋的了我應該做啥,誰家房子咋的了要怎么聚。我可以選擇我自己的時間,看書、畫畫、徒步、睡覺、看美劇,我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是我的自由,我的假期、我的時間神圣不可侵犯。我覺得這就夠了。人活到30,依然不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話,得有多可悲。
感謝十年前的機緣巧合,選擇帝都,逃離小城,讓我自己抵制我不喜歡的,享受我所喜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