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理想的自我,即便我們表面上表現的多么自卑,但內心其實都有心存僥幸,想要比別人出色,比別人優秀。我們或許都做過一邊做著淡然無趣的事情,一邊幻想著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怨自己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自己不甘于如此平庸。對于我們來說,接受平庸不只是讓我們放下對自己理想的執念,放下折騰,還意味著我們將要放下自己完美的樣子,或者本應該有的優秀,而接受我們就是普通人……
①接受自己的平庸
平庸對應的應該是理想、才華、獨特,而這些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達到的。因為只有達到理想的樣子,只有獨特,我們才能顯得與眾不同,我們才能夠突出,而我們每個人也都不甘心泯然眾已。 可是!接受平庸并不是讓我們放棄努力、放棄成長,相反接受平庸是讓我們回到現實、讓我們放下對幻想的執著,這或許才是我們真正努力奮斗的動機。?
當我們執著于理想的自我,我們就會對自己苛刻。這種苛刻如果嚴重的話便是完美主義,這會使我們時刻陷入自責,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完美的對照模板,當我們不符合,我們就會焦慮、難過、自責。而接納平庸,接納現實,也就是讓我們放下理想的樣子,丟掉那塊模板。我現在所展現的就是我最真實的樣子,哪怕很差勁、哪怕很挫、哪怕不完美都沒有關系。
②就當自己是個廢物
看到標題我們可能就會想到一個詞:悲觀主義。怎么可以把自己當廢物,這不是讓自己更加自卑,讓自己更加拒絕成長嗎?可是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我們是不是正是因為把自己當成獨一無二的、比任何人優秀、不允許出錯的完美人設,我們才難以接受現實中平庸的自己。這些高要求,高期待對我們又有什么幫助呢?確實,一開始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現實中的不足而向理想自我大步邁進,但是如果理想設的太長遠,我們確定能邁的過去嗎? 當自己是廢物其實是指接受自己的任何表現或者行為的任何結果,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真實結果。當我們去接受失敗、接受不足、接受不完美,當我們認為自己就是廢物,就是這么弱,我們就會把期望值降低。而真正影響一個人負面情緒的原因往往不是自己的不足,而且自己真實的表現與預期的落差。當一個人理想的自我越完美,形成的心理預期落差就會越大,這時候便會逃避、痛苦和難以接受自我。所以,當自己是個廢物,降低自己的預期,這樣我們將會比自己想象的表現的更好。
③接受現實的同時也在改變
這時候我們或許會認為,當我們接納自己的平庸,當自己是廢物,那我們或許是就已經被現實打壓的沒有勇氣改變了。
書中有一個來信者,她就讀于一所名校,但大學期間沒有什么作為,也沒有什么收獲,畢業之后也沒有拿的出手的技能。于是從事著一份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在此之前她已經辭去了另一份自己同樣不喜歡并且做了兩年的工作。她很迷茫,也很焦慮,因為她不甘心自己名校畢業卻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當卻又認為自己沒有技能,沒有能力,對于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失去信心。又自己對目前工作沒有了動力,對生活也失去熱情。
這或許就是被廢物論所局限的現象吧。我們這個時候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我喜歡的事情或是我的目標是什么? 第二,真實的自我是什么樣子的?? 第三,目前如果我想要靠近我的目標我需要做出哪方面的努力? 當我們從自己身上找到答案,我們就可以去行動了,這個時候改變將會發生……
④別在裝作努力的樣子
我們或許也接受自己的平庸,并且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自己就能夠成長。于是我們制定計劃清單,把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希望自己通過不斷努力,實現快速成長。 我們開始化身與自己的魔鬼教練,對自己嚴格要求,只要自己一天沒有學習或者沒有養成計劃就開始自我批判,也焦慮自己會不會停止成長。我們每天給自己打雞血,模仿成功學,告訴自己只要我現在每天努力堅持看書學習,總有一天我一定會成功。但是我們又似乎每天忙忙碌碌,做著低效的努力,卻感動了自己。
關注努力分為三個形式,第一是關注努力的目標;第二是關注努力本身;第三則是關注努力的感覺。當我們明確目標,接著付出實際行動,這時候我們所關注的努力才是有意義的;而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看到別人努力之后有結果,于是我們也跟著努力,(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于是可能是有微小的成長;但如果我們只是追求于努力的感覺,甚至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整天瞎忙,我們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
所以在想要努力之前,請問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么?? 我是否是為了逃避不努力的愧疚感而不斷努力? 并且設立自己的成長目標和成長計劃!
⑤不感興趣還是怕失敗
興趣愛好似乎已經成為我們過分美化的一件事,我們把興趣愛好當成能讓自己變得激情、上進、投入和認真的動力。或許我們也會不時地找到自己興趣,比如突然想要堅持跑步、突然想要看書、突然喜歡上打籃球、突然想要學習畫畫……這些興趣可能是因為看到大部分人都在做,或許是自己在某次嘗試時被人夸有天賦,或許是聽別人說這么做對自己有好處,于是我們就心血來潮。
但是慢慢的我們又開始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興趣愛好也不停再換,而不感興趣也成了我們放棄的理由。當我們越希望自己找到感興趣的事情,并且希望做的很好,能夠讓我們在興趣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我們就會變得看重結果。可是,那些真正能長期堅持做某件事的人,并不是因為簡單的感興趣,他們更多的是能夠去忍受重復和枯燥,能夠允許自己的不擅長,并且耐心地進行刻意練習,每天如此重復。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了感興趣而去做一件事,而是決定并堅持去做一件事之后,慢慢感興趣了。
想一想,我們是因為對一件事感興趣才堅持做這件事呢還是因為這件事我擅長,我能夠獲得成就感所以我才堅持做這件事?當我們仔細去看一件我們不感興趣的事,就會發現這件事要么就是每個人都能做,沒有任何難度的事(刷牙、洗臉);要么就是需要經過嘗試練習,難度系數很大的事(如彈鋼琴、畫畫、跳舞)。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去找一些超過我們能力范圍,但是我們努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了,這些事情很多可能會成長我們感興趣的事,只要能夠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