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孔子說:“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免于罪過但是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知道羞恥還能走上正途。”
想起來一句話“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高中學政治的時候,有天講到道德和法律的區別,課本上說,違反道德,但是不一定違反法律,違反法律,極有可能違反了道德。所以說,道德約束人的范圍要比法律大。今天讀到孔子這句話,似乎對法律和道德有所感觸。“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雖不敢為惡,但惡之心未嘗忘也。其實也就是有賊心,沒賊膽。現在的很多人,想象著自己那一天能有發大財,哪天能夠在路上撿到一筆錢,那樣就能永遠安逸了。或者可以說,如果法律規定,搶劫不犯法,或許很多人都在銀行門口守著。其實他們畏懼的都是法律的威嚴,內心是不純正的,根本沒有道德之心,內心是沒有羞恥感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孔子在下面給了我們解釋。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德行來教化民眾。如果在社會上,從小就交給孩子們怎么遵守道德,怎么學習禮數,那么在這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后,就很少能夠去違反道德了,更何況去違反法律呢?這時候的人民都能夠遵守社會秩序,而且有羞恥之心,你不讓民眾走向正途都是難的啊!
說了那么多,又想起來一些事情。關于人性的思考。今天班里考試了,這次的卷子每一道題都是講過的類型,而且大部分孩子都能考90分以上,于是我規定,考試90分以上的孩子五一假期沒有作業。其中有個孩子考了87分,她的卷子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這個孩子做的很慢,而且倒數第二題的第二問她沒有看清題目,本來應該先計算,再畫圖,結果她只畫圖,沒有計算,所以那道題的第二問空在了那里。卷子發過之后,孩子找到我說,“老師,您有一道題忘了給我改了。”這時候,她的卷子上的第二問算式赫然出現在卷子上,愣了一下,我就反應了過來,我沒有說話,我讓她先回去,告訴她下課再解決這個問題。下課,我讓孩子去了辦公室,問她怎么回事,結果孩子一口咬定我忘記改這道題了。最后我告訴她,她的卷子我上下看了三遍,而且我改題的方式很有講究。聽完之后,這個孩子目瞪口呆,最后哭著承認算式是自己寫上去的。寫這個的目的,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們的初心只是想這個假期能夠不寫作業了,所以她會用一些小小的計謀來改變寫作業的事實,這些錯誤對于孩子來說看著無可厚非,但實際上,她已經是孔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心中并沒有道德的約束。這個時候的人是真的可怕的,沒有敬畏之心,沒有榮辱之心。著實讓人擔憂。同時我又想到了我們的教育,大多時候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所以孩子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這個教育指的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但是在當下,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但是我們能在學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