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朋友再一次分手了。為什么是再一次呢?
她跟男人耗時三年多,從追求、聯系、維系到分手都是她主動。
“累死我了?!?/p>
記不起他們分分合合多少次,每次分手都是她受不了男人的“冷”而主動提出,同樣,每一次復合也是她受不了思念和不甘又舔著臉手賤回頭。
男人從始至終都是一樣的態度:沉默。不拒絕。
這一招可徹徹底底吃死了她這個熱情、好奇、單純、沉不住氣的傻姑娘。
我跟她說:這次,你必須斷個干干凈凈。
她說:我到底錯在哪了?
我說:錯在你愛得太滿,于人于己不留余地,學不會克制。
(一)
網絡中流傳著所謂的“三不”男人:不主動、不決絕、不負責。
不喜歡你,不告訴你;很喜歡你,不告訴你;跟你玩玩,不告訴你;
心情好,給你一點甜頭;心情不好,懶得搭理你;你問,我說幾句;你不問,我不主動;
這不正是廣大男神女神們的常用招數嗎?
惹無數備胎競折腰!
這種行為確實有些自私,但為什么次次得逞呢?
若只從“吊人胃口”這種男女兩性角度來理解,未免老套。
顏老師覺得,這種不平等關系里藏著另一種值得琢磨和延展的角度——
和“在場”相比,“不在場”來得更加有力、深刻。
“在場”和“不在場”,是哲學里用的一對范疇,
通俗話理解就是,
“在場”即“有”,“在”,在現實中表現出來東西;
“不在場”即“沒有”,“不在”,沒有在現實中表現出來(但它恰以其“不在”而存在得更加深刻)。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只是我們很少能抽離出來想——
保持沉默,比噼里啪啦噴一堆要有力;
餓幾頓之后的味蕾,比天天吃山珍海味敏銳太多;
適當無為,比筋疲力盡瞎折騰見效;
一個已經失去的人,永遠都在你心上;
留白,比你在畫紙上鋪滿整個頁面更美;
收放自如的產品,比繁復功能從堆砌更讓用戶欲罷不能;
細細琢磨,這對矛盾范疇在生活里無處不在,是一種活著的藝術。
人,有一種不斷描畫、添加、豐富的沖動,一旦開始,就剎不住車。
它根源于我們的貪念、欲望和執著。
喜歡吃一個東西,就想一直吃一直吃,直到吃不下;
看到好看的衣服,就想一直買一直買,直到錢花完;
戀上一個人,就想一直接近一直接近,直到結婚無感;
想說一個事,就很容易一直渲一直染,直到廢話連篇;
當你和一個外界的異物實現完全的占有關系時,你也就毀了它。
有些東西是不可逆的,就像國畫,畫下一筆,就很難擦去了,它融入了整個意境結構中。
決定在哪里剎車,在什么時候收手,比繼續行動做,更難。
大多數時候,人都是瞎子,只能看到“在場”的事物,也只想追求“在場”的效果,結果卻事與愿違。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人們口中的‘城府’,到底是什么?》,
里面有一句話——
“這世界有個鐵律:人們對于信息越少的事物,越抱有一份崇敬心。”
這就是“不在場”的威力。
回到開頭,我朋友為什么總在感情世界里一而再再而三被坑?
和她這個人有關——
外放型、熱情、好奇、執著、做什么都是100%無保留地投入,缺點就是太滿。
怎么理解這種“滿”呢?
1、性情缺少一定層次,只有一層,淺;
2、思維沒有靈活度,只能直線,沒法停止,逆向思維不足;
喜歡一個人,就無法無天地愛愛愛,不管對方如何反應,你要是拉她收手那是殺了她。
想說什么,東一句西一句想到什么說什么,永遠做不到少而精。
其實,“不在場”本身就是一種分量,影子有時比存在更讓人著迷。
或許是太害怕不存在感,她骨子里少了一種自信的從容和膽量。
有些人,如果你撒手,他真走了,說明人家本不屬于你,豈不正好免了自己麻煩?
我的朋友活得太“重”,害怕失去,恐懼不圓滿,緊緊攥著,反而得不到完整之美。
人生有一部分獲得,在于你去“抓”,另一部分,待你去“放”;
人生有一部分存在,需要讓人看到,另一部分,留給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交給想象即可。
這樣,生命才會有“驚喜”。
比起肆意妄為的虎膽,其實擁有克制力的人也值得欣賞。
克制,并不是停止,而是積攢和醞釀。
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舉個簡單例子,兩個不同的演講者。
其中一個,滿臉都寫著“我有很多話想說”,開口噼里啪啦聲色俱厲地不停地講,一開始你還正襟危坐,不久就發現腦子只能徘徊在語詞的音調之上,死活進不到話語里的意思了。
為什么?
因為沒有節奏,沒有留白,沒有一點空隙讓人跳出來停頓和思考。
另一個是簡單舒服開頭,說話般緩緩道來,有輕有重,該停則停,半句廢話和口語感嘆詞都沒有,你完全進去了,不是浮在形式表面。
就像寫毛筆,撇捺肆意,點頓立收。
無論是愛情,還是其他關系,本質都是一種能量,人終生都在修煉對能量的掌控能力。
我們做不到,也許是因為閱歷不夠,沒有足夠經歷,就很難形成全局觀和整體意識。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稍微復雜的事物或者境況時,很難判斷表象下哪一塊是實的,哪一塊是空的,哪一塊可以松手賭一把,哪一塊必須死死拽住。
所以人常說,年紀大是“老狐貍”,并不完全是說狡猾這個維度,而是指經驗豐富而磨練出的預判能力。
人一旦有了預判性,就會更加有把握和從容,也能更好地識別和制造“不在場”的影響了。
生活中這樣看似瑣碎但有蘊含意味的現象無處不在,抓住它們,細細琢磨,也許也算一種提升自我感受力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