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把時間當作朋友?
時間,一個人人都仿佛很耳熟,卻不一定了解的名詞。少年不知愁滋味時,從來只會覺得時間過得太慢,直到自己恍悟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空有理想卻從無行動,只恨沒有把以前那些睡懶覺發呆的時間拿來努力,時間總是能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悄悄溜走,就像朱自清說的,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有人說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是為什么有的人只是空空地蹉跎歲月而不自知,有的人要做的事情不少,可是每天叫著沒有時間,卻又不自覺地繼續浪費時間,沉浸在惰性帶來的惡性循環中......有的人卻總是能合理地利用時間,好像他們的時間就比普通人多得多?
答案就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應該如何運用自己的心智來管理時間,有效地支配時間,書里有很多精辟的觀點,讀了之后能讓人走出思維的死角,審視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糾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錯誤觀點。如:
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無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這出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給你什么。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要不斷地想辦法運用心智的力量去識別那些死循環和惡性循環,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況下跳出去。
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后繼續前行。
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所謂做事拖延,不是拖延著做事,而是拖延著不開始做事。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因為他們不是不知道該做什么,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無法進入狀態”——這是他們能夠想出來的對自己的行為最拿得出手的描述。
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這樣的: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
在目標可行、方向確定的情況下,輔以計劃,才能成功。一般來講,期限越短、內容越清晰,目標就越容易實現。
計劃固然重要,行動更為重要。
制作一個列表,往往會使自己做事情井井有條,并保證自己不會白白浪費時間。
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那個真正對目標的實現有幫助的任務。
把時間當作朋友,是一個很新鮮很有意思的提議。時間的流逝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無法用自己的主觀意愿改變它,更難以掌控它,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學會調適自己的目標和進度,才能合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