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華杉講透】:“遇到一件事情,如果我們考慮如何處理對自己有利,如果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用智自私,是小聰明。如果能無我,只認天理,只考慮如何達到天理的目的和社會的目的,就是大智慧。”
做每一件事的衡量指標都可以是「無我」,這是對自我的發問,是給自己的內心一個交代,而不是回應外界的期待。
在華與華中,有一句話是:給客戶需要的,而不是想要的。
其實給客戶想要的是很簡單的事情,說白了就是投其所好,加上只講好的,不講不好的這種捧殺,基本上是可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即:客戶愉悅地買單。
但是,我們真正做事的過程中首先是很真實、很直白地暴露問題,其次「無我」的境界是沒有「自保」這一說法的,也就是說,我依照華與華的價值觀,不騙人、不貪心、不偷懶在服務客戶,如果客戶對我不滿意,斷約,領導永遠是站在我們這一邊,不會有責備,只會接受。這也是很多人做不到沒有自保的本質,害怕不自保、說了真話、做了為他人好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
同時,我的領導也提醒過我一句話是:不成熟的人容易好心辦壞事。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勇敢地暴露問題沒問題,但是在暴露和解決這件事的時候,要用恰如其分的方式。表達和處理的方式不對,就會好心辦壞事。
人的內在目的是賺錢、出名、有影響力,人之所以存在在社會中,以及能夠賺到錢需要為社會提供價值,能解決社會問題,這是根本。如果只是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問題,甚至還成了社會的問題,這就有問題。
簡單來說,做事時不考慮做這件事的人,也就是我自己的內在目的,即:做這件事對我有多少好處、多大利益,而是只思考這件事本身該怎么做,這件事存在于社會的目的是什么,我如何實現它的目的。只實現一件事本來的目的,不摻雜我、做這件事的人的個人偏好和主觀意識,就是「無我」的狀態。
社會中,能從『無我』的角度出發做事的人很少,比如稻盛和夫。其次,真正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是不會說:我以無我的狀態在做事,你們像我學習之類的話。這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差別就在于人與人的狀態和境界的不同。
用不用心,一感受就知道,很難數字化衡量。而且從結果上,也能很明顯地感受到做事的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