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自己之前寫過的書評:
李靖是個有理想的知識分子,紅佛是個純理想主義者,為了理想,他們逃出了洛陽城,想建立起一座新洛陽,那將是他們的烏托邦。
他們兩個人卻建不了一座城,只能依托于掌權者。
李靖在洛陽城里時,各種抱負不得實現。后來他學會了裝逼,從而得以被掌權者委以重任,并最終為掌權者建立起長安城。
雖多處不如李靖所想,但李靖還是想給它起個名字,卻因此挨了一刀。此后李靖才算明白,自己并沒有逃脫自己原本想逃離的地方。
此刻的李靖沒有了理想,也不再是個知識分子,雖然他的知識還在。
若是回顧一生,不難發現,自己的知識成果要么不被賞識,要么就是被運用到了自己所抵制的方向——便民的道具被用于戰爭與刑罰,想設計一座沒城墻的自由的城市的人,卻不得不設計起一座能防止像年輕時的自己那樣的人逃出的城市。
李靖學會了裝傻,所以他安安穩穩的死去了。
紅佛一直是個理想主義者,衛公在時她還時常勸說衛公與她一同逃離長安城,那個禁錮了他們理想的地方。
衛公死后她只能求死以逃離這里了。
她本可偷偷死了,可她偏要去求皇上賜死,所以她就不能安安穩穩的死了,只求得個不得好死。
至于為什么不偷偷地自殺而去求皇上賜死?紅佛沒有說,皇帝與其他人對她此種行為的理解為——沽名釣譽。
紅佛自不是那樣的人。
在我的理解里,她是為了衛公才去請示殉死的,因為那時衛公寫在規章里的。
所以她要踩著衛公制定的規章去死,無論這死法有多難,只要能讓她死了就行。
她只求一死,以逃離這個長安。
可受盡折磨后卻沒死成,這便是不懂得妥協的理想主義者的可悲的宿命吧。
書里的時代背景雖是隋唐,卻明顯的是在折射近代——紅佛李靖所代表的那類人跟著革命家們推翻了舊政權,想建立起了新的政權。
可腐朽的依舊腐朽,如書里的太監和貴婦圈的那些人;不腐朽的慢慢變腐朽,如李靖;不妥協的人,如紅佛,連求個不得好死的結局都難。
結合作者所寫的王二線(批判的顯然是知識分子)我覺得,與其說這本書批判的是知識分子,不如說作者批判的是使知識分子墮落的大環境。
如果說王二線寫的是知識分子的墮落,李靖線寫的便是知識分子為什么會墮落,紅佛線寫的便是不愿墮落的人的可悲下場。
所以還是墮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