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導讀
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歸根結底是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生活、正確對待職業、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人生,這是學校教育的使命,也是學校教育成功的標準。
——劉長銘
作者簡介:
劉長銘? 現任全國及北京市政協委員,曾任北京四中校長
我們的學校教育到底要教給孩子什么?
教育的發展決定社會的發展,教育價值的選擇必然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期。
如何激發每一個公民的潛能、培養公民素養與民主精神以及健全的人格、創造與理性精神等,就成為今天中國教育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成為今天中國基礎教育價值的必然選擇。
學校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近期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僅要使學生在學科知識與能力上達到優秀標準,還應當體現對學生的終身關懷。
引導和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歸根結底是引導和教育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生活、正確對待職業、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人生。
根據社會以及教育發展的方向,我們確立了與人的終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兩個層面四個領域的教育價值取向。
基本層面的是生活和職業,更高層面的是公民素養,終極的價值取向則是對人的生命與靈魂的關注。
這個價值體系并不完善,我們僅僅是將一些重要的人生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提出來,引起教師的關注與思考,并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打破”分科教學“的思維模式
我們之所以構建教育價值體系,而不是構建課程或編寫教材,原因在于我們對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的認識與理解。
以往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是學科分類模式。我們常認為,要進行或加強哪方面的教育,就要有這方面的課程和教材與之相對應,就要安排出專用的時間,學校就要有專門的部門和負責人。
例如,我們習慣上認為,德育要有德育的課程和教材,需要安排德育的專用時間;美育要有美育的課程和教材,需要安排美育的專用時間,等等。
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們認識到,這種學科分立的教育方式是低效的,往往不能使我們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實際上,學校生活中處處有德育、處處有美育。德育和美育的元素本身就存在于一切學科教學和學?;顒又小I罱逃?、職業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也是如此。
我始終認為,從來就沒有脫離人的教育的純粹的知識教學和活動,也從來沒有不依賴于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教學活動。
我們構建價值體系的目的是要提倡融通式的教育,也就是要將教育的元素作為一種價值體現并滲透到教師的教學和學校的活動當中。這樣的教育才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
學校應該給孩子提供哪些教育?
01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
學校的生活教育要教給孩子哪些東西?
生活教育在知識技能層面包括必要的家政技能、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等;
要使學生能正確理解親情、友情、愛情、婚姻、家庭、事業、倫理、羞恥等;
在情感態度層面形成樂觀、豁達、積極、尊重、熱情的生活態度;在心靈層面力求能夠正確理解成功、幸福、不幸、苦難、挫折、死亡等。
1
面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我們是否有責任引導他們學會處理生活中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問題呢?
今天許多學校教育工作者都對早戀問題絕口不談,唯恐避之不及,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最重要的人生問題。
愛情是每人都十分關心并深藏于內心的問題,我們無法回避也不應該回避,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和指導,是每一個教育者不應推卸的責任。
所以,在每一年學生的成人儀式上,我都要講一段幾乎一字不差的話:
“ 成人首先意味著生命與種族的延續。
成人不僅說明你們成了社會的主體,同時也成了家庭的支撐。照顧弱小的或衰老的生命是你們必須承擔的責任。
你們將來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你們今天做兒子、做女兒,將來要做丈夫、做妻子、做父親、做母親。因此,你們都要認真思考應當為子孫后代留些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講,成人是一種超越個體生命時間尺度的責任與擔當。
”2
能夠正確對待痛苦與不幸以及生活中的缺憾,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方面。
這些情感與態度的形成,需要生活實踐的體驗,也需要通過經典閱讀,從中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閱讀是人的精神源泉。
一位學生在閱讀《渴望生活--梵高傳》后寫道:
“ ……纏繞著他生活的,除了藝術以外,只有數不盡的諷刺、打擊以及痛苦。
可是,愈加如此,他的畫中愈是充滿了明快的精神,那是沉重給予的;
粗獷的線條,那是生命獻上的;
令人心碎的憐憫,那是失落的親吻;
自由清新的空氣,那是孤獨的伴侶……
如果為了剩余生命的安逸,為了物質名利的取悅,為了自身欲望的滿足,要我背叛自己的意志與理想去交換所謂的歡樂,那么我寧愿終其一生與痛苦相擁、與寒風相抱,寧愿獨自一人迎接朝陽、送走晚霞,也不愿去享受片刻膚淺的歡樂,任一生平庸而碌碌。
”如果一個人對成功、幸福有正確的理解,對不幸、苦難有充分的信心去面對,那么這樣的人一定是理性的、堅強的,這正是教育應當完成的事情。
02
職業教育
學校的職業教育要教給孩子哪些東西?
職業教育在技能認知層面包括學科知識(知曉與人類職業活動的關系從而形成職業方向)、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業技能等;
在情感態度層面形成敬業、忠誠、服務、合作、服從等職業態度,從而形成職業精神與操守。
這里分成三個方面:
一,職業方向的啟迪(興趣引領)
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超越課本,使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了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改變,引導學生關注與知識有關的人類職業活動;
二,職業精神的培養
培養職業精神實質上就是品德教化,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會交流、交往、共處、合作等,這些是與職業活動有關的必備的能力;
三,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
如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培養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進取精神;等等。
學校實例分享
北京四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是實施職業教育的典型案例之一。
教師采取以工程項目為引領的任務驅動式合作學習方式,即以工程項目為引領,認識與中學知識相關的人類職業活動,逐步形成學生的職業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和職業精神。
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工程項目,如制作旋臂梁,進行承載試驗,并測試其“承重與旋臂重量之比”。
任務的內容涉及中學其他學科的知識,完成任務需要設計、制圖、制作、進行預備性試驗等,其中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安全、最優化設計和工藝的實現途徑等,學生完成任務需要溝通、討論、合作等。這些都是學生未來職業所必需的能力。
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一門課程存在的價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成本、效益、安全、最優化設計的問題是在目前其他課程中不能體現的,這也說明了基礎課程在學校是必不可少的。
03
公民教育
學校的公民教育要教給孩子哪些東西?
公民教育在技能認知層面包括公民常識(社會、法律、責任、義務、文明禮儀等),文化歸屬感,國際理解等;
在情感態度層面是使學生懂得公平、正義、同情、憐憫、關愛、誠實,從而在精神信仰層面形成國民意識、國民精神、社會責任、社會良知等;
終極價值是使學生懂得人性、理性、道德、責任、博愛;等等。
學校實例分享
1
社會責任和博愛之心的教育,首先來自于教師的影響。
一次,負責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教師找到我說:
非洲紫羅蘭有35個品種,我們學校能夠培育出25個品種,而且培育的方法和所需要的條件非常簡單。他建議,讓學生組織周圍社區中無就業的人學習這樣的技術,使他們能掌握一門謀生的手段。
聽了他的話我十分感動。我相信,這樣的教師所培養的學生,一定是富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這項工作后來被四中學生的愛心社承接下來,并得到了社區的支持。
2
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無疑是學校育人最重要的課程內容。
最令人感動的是教師話劇團為學生的愛心社募捐進行義演。演出所得的善款全部用于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建設。
40多名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排練,上演了大型的古裝話劇。這部話劇是根據中國歷史上2000多年以前一個充滿人性的故事創作的,劇本完全由本校師生編寫。教師們的演出達到了業余劇團的最高水平。
學生在給教師的感謝信中寫道:“您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對自由平等的追求。老師,請放心,我們懂了。”
在這樣的氛圍中,許多學生將為社會服務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后來,一位英語教師帶領學生將這部話劇譯成英文,在愛丁堡國際青年藝術節上演出,感動了許多來自各國的觀眾。
04
生命教育
學校的生命教育要教給孩子哪些東西?
生命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同時也是最高層次的教育。
生命教育在技能認知層面包括:生理與心理、健康、性別、貞操、避害、保護、自救等方面的知識;
在情感態度層面包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尊嚴、純潔、高貴等;
精神信仰層面要逐漸理解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逐步豐富精神世界;終極價值是使學生懂得人性、自覺、信仰、崇高、使命;等等。
對生命與生活意義的認識,主要來自于學習與實踐中的深入思考。因此,引導與啟發學生的這些思考,并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是教師職業行為的重要內容。
生命教育歸根結底是關于認識生命意義、人生意義和人生哲理的教育。
實現這樣的教育,關鍵是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有強烈的育人意識,要根據教學的知識性內容,自覺地將這些價值元素滲透到教學當中,做到文以載道、教育無痕、潤物無聲。
毫無疑問,這是對教育者教育觀念和教學技能的更高要求。
學校實例分享
多年來,北京四中教師在這方面的精彩案例不勝枚舉。
例如,一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化學反應,得到了這樣的人生感悟:
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
很多成功的人,在生活中都恪守著一個原則:做人要低調。
人獲得的越多,他的資本越大,就越需要用謙卑來贏得他人的尊重。再看那些天天趾高氣揚的人,只因為自己的一點長處就洋洋自得,是無法再獲得成功的。
得的多就要把姿態放低,才有可能得到的更多;失去了就把姿態調高,才有利于恢復正常的心態,彌補所失去的東西。
原子要達到穩定,遠不止得到電子一條途徑,還有失去電子的,有共用電子對的,還有孤零零一個的,像稀有氣體原子——
人要達到理想狀態,也不一定要拼命想辦法朝這個世界索取這樣那樣,你可以選擇施予,可以選擇分享,也可以關起門來,靜靜地構筑和享受屬于你自己的那個獨一無二的精神世界……
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的影響——
外界條件的變化固然能夠引起化學反應速率的變化,甚至進而引起平衡移動,然而真正決定這一切的還是物質的性質本身。
當一個人不斷抱怨環境給了自己多少壓力和不幸的時候,不妨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造成了這一切。而人生比化學物質更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選擇不斷完善自己……
讓孩子理解生活、職業、人生是基礎教育者的責任
教育的終極價值是為了人類生活的更加文明和美好。
如果說,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為了人的一生幸福,那么,我們就有責任培養學生就重大的人生問題,如生活、理想、職業、情感、道德、財富、成功、幸福以及不幸、苦難、挫折、失敗等作出正確抉擇的能力。
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使學生對于生活、職業、社會、人生有正確的理解。
學校實例分享
曾有一位剛剛畢業的學生說,在四中上學,我理解了教育。他認為,教育就是“讓人從天真變得成熟,再變回到天真的過程”。
我驚訝于一位剛剛離開高中課堂的學生能對教育有如此的見解,他比一些從教多年的人都認識得更為深刻,我甚至認為,這是對教育價值最簡潔、最生動的描述。
前面的天真是指人在缺少知識和能力時所表現出的幼稚與盲從,而后面的天真是指人在形成健全獨立人格后,對選擇人生目標時所表現出的堅定性,那是人的精神信仰。
那些有著明確而高尚的人生目標,并獻身于社會美好、國家繁榮和人類進步事業的人,用某些世俗眼光來判斷,的確顯得幼稚和天真,但社會的美好、國家的繁榮和人類的進步卻需要千千萬萬這樣天真的人。
人的成熟不應理解為世俗化。我從來不認為那種唯利是圖、隨波逐流、趨炎附勢、八面玲瓏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與幸福。但是,如果個人的成功與幸福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唯一價值的話,那么,社會將變為叢林,生活將變為生存,而我們將距離成功和幸福的目標越來越遠。
因此,教育者有責任使學生懂得,成功與幸福從來就沒有唯一的標準;真正的幸福不僅來自于人的感官所得到的感受,更離不開心靈與精神的崇高。
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歸根結底是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生活、正確對待職業、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人生,這是學校教育的使命,也是學校教育成功的標準。